大行评级|瑞银:维持国泰航空“买入”评级 预期上半年基本盈利
196
2025-07-29
一款宣称用于防御的反导系统,最近静悄悄地列装部队,却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当它的部署坐标被美方从“优先打击”清单中移除,甚至划入“绝对禁忌”地带时,人们不禁要问:这面“盾牌”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它颠覆的,首先是战场上“我在哪儿等你”的固有思维。
不再是固定靶子
长久以来,像美国地基中段拦截弹(GBI)那样的反导系统,大多是固定在发射井里。这种部署方式,虽然威力巨大,但一旦被锁定,就成了敌人首轮打击的固定靶心。
但“红旗-29”完全不同。它搭载在一辆六轴十二轮的特种发射车上,可以在戈壁沙漠中以每小时七十公里的速度机动转移。
年转移阵地次数超过二十次,这让它几乎不可能被有效跟踪。即便是美国最先进的侦察卫星,对它的追踪成功率也低于百分之十五。
七次跨区机动演练,更是验证了它在复杂地形下的生存能力。日本防卫省连夜测算弹道,甚至要求基地雷达操作员大幅调整扫描范围,正是这种机动性带来的“不适”。
一笔亏本的买卖
“红旗-29”的第二个颠覆,在于它重塑了战略武器的成本效益。过去,拦截弹往往比被拦截的目标还要昂贵,这让攻击者在成本上占据优势。
但“红旗-29”彻底改变了这笔账。一枚拦截弹的造价,大约相当于三枚“战斧”巡航导弹的成本,却能有效摧毁一枚价值高达一点二亿美元的洲际弹道导弹。
这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程师们都忍不住抱怨,中方似乎把高精尖的拦截弹,做成了“快消品”。这种成本上的不对称,让任何潜在的攻击企图都显得“得不偿失”。
沙特皇室在秘密考察了甘肃某基地后,迅速削减了百分之六十的“萨德”系统采购预算,这背后的考量,或许正是对这种“低成本高效益”威慑力的认可。
攻防界限模糊化
“红旗-29”最令人深思的,是它模糊了攻防界限的双重潜力。它不仅仅是高空防御的屏障,在特定时刻,也能化身为足以震慑对手的“利剑”。
最近中俄联合反导演习中,“红旗-29”展示了攻击模式的切换能力,模拟在十五分钟内打击四千公里外的目标。
这种“以攻代守”的姿态,无疑让北美防空司令部感到震惊。报告指出,如果它搭载核弹头,阿拉斯加的预警时间将被压缩至短短七分钟。
报道中甚至提到,它在模拟拦截中,成功锁定了刚刚越过卡门线的印度“烈火-5”型导弹,并在一千八百公里高空实施拦截。这种全方位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难以被预判的战略存在。
重塑“安全”筹码
“红旗-29”之所以让美方罕见承认“改变了游戏规则”,并非因为它是一款咄咄逼人的攻击性武器。而是它通过颠覆“机动性”和“成本效益”这两大传统规则,从根本上重塑了战略威慑的逻辑。
它让任何针对中国的军事冒险,无论从成功率还是投入产出比来看,都变得几乎不可行。这不是在炫耀武力,而是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技术封锁时,亮出一张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牌”。
“红旗-29”的存在,是宣告一种新的战略平衡已经建立。它没有改变和平的愿望,但彻底改变了维护和平的筹码。当“红旗”已升,这份“战争账本”上的数字,早已不再是旧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