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和券商股怎么选?3个关键问题帮你少走10年弯路

84 2025-08-18 18:10

一边是稳健如大象的银行股,一边是坐过山车般刺激的券商股。有人说,选错一次,收益能差出10倍。可现实中,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在这两类股票间反复摇摆。最近,有关“#地方债新政#”和A股成交量再创新高的话题冲上热榜,不禁让人想问:到底该把钱放在哪儿更安心?

如果你还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不妨先问自己三个简单的问题——答案其实早就藏在每个人的钱包里。

【现象描述】

不同性格的资产,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持有体验。银行板块近5年日均波动不到2%,四大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2023年平均分红率稳定在5%左右。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多位资深理财经理表示:“很多客户就是奔着‘躺平’来的。”数据佐证,这些蓝筹巨头即便在2022年市场普遍回撤时,也仅下跌约5%。对比之下,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同期最大回撤达到30%以上。

【数据佐证】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上证银行指数累计涨幅约为27%,同期券商指数则经历了从暴涨40%到腰斩的大起大落。例如,中信证券曾用短短三个月实现翻倍,但随后又快速回吐超半数涨幅。同花顺行业热度榜显示,每当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1.4万亿关口时,券商板块往往领跑全场;而当市场缩量至6000亿以下,高分红属性的银行却成了资金避风港。

【政策溯源】

结构性去杠杆背景下,“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对两类资产影响各异。一方面,“注册制改革”加速IPO节奏,为投行业务注入活水,让龙头券商业绩弹性凸显。据中金公司最新研报测算,仅2024年前三季度,新上市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5%,带动投行业务收入提升超30%。另一方面,“地方债新政”的实施,使得部分城商行风险敞口增加,但国有大行为主力军,在政策托底预期下仍具较强安全垫效应。

某大型公募基金经理向笔者透露:“今年我们组合里依旧配置了20%的优质银行做底仓,同时择机布局成长型券商,把握行情轮动机会。”

【投资启示】

买哪种股票,其实归根结底要看两个字:适合。如果你的钱急着用,比如养老本或家庭备用金,那四大行为代表的大盘蓝筹无疑更像钱包上的防盗锁——慢但稳;若手上是闲置资金,可以承受较大的净值波动,那么把目光转向业绩弹性的龙头券商,说不定会迎来意外惊喜。但最怕的是,看别人赚钱心痒难耐,一顿操作猛如虎,却总是在高点追进低点割肉。这种“追涨杀跌”的误区,是绝大多数散户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举个身边案例:去年某私募满仓配置工商银行,当市场持续低迷时,他顶住压力坚守阵地,两个月后收获超过12%的浮盈。而另一位投资者见行情火爆,全仓杀入华泰证券,却因未设止损,在调整市中被套半年以上。从数据来看,坚持长期策略与盲目跟风之间,收益差距拉开至少三倍以上。

实地调研发现,今年春季以来,各家营业部柜台前咨询分红型产品的人明显增多。“大家现在都求稳”,一名理财顾问笑言,“毕竟谁也不想晚上睡觉还惦记K线图。”

延伸来看,如果站在产业链ESG风险模型角度分析,两类公司面临挑战也各不相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引导,更易获得监管资源倾斜,而部分小型区域性证券公司则需警惕合规与资本充足率双重考验。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于短线博弈,不如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和风险偏好进行科学配置,实现攻守兼备才是正道。

可操作建议:

1. 采用“核心-卫星”资产配置法,将60%-70%资金投入优质国有银作为底仓保障,用余下部分灵活参与业绩突出的龙头券商品种。

2. 定期审视账户结构,每季度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及自身现金流状况动态调整持仓比例。

3. 对于闲置时间超过36个月且能承受50%以上账面浮亏的资金,可考虑择机布局ETF等指数化工具捕捉周期轮换机会,以降低单只个股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冲击。

认知误区揭示:

不少人以为牛市来了所有金融权重都能“一飞冲天”,但事实恰恰相反——历史数据显示,仅有极少数机构能够精准踩准节奏,大多数散户频繁切换品种反而导致踏空主升浪。因此,与其幻想暴利,不如脚踏实地构建属于自己的防御体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积累之道。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眼前只有一次选择,你会拿养老钱去搏一把高弹性的周期品吗?还是愿意让它安静躺在老牌蓝筹里?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答案!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度带货夏令营#

下一篇:公告解读:金丹科技董事于培星拟减持0.66%公司股份
上一篇:上半年最猛游戏股:170%涨幅谁跑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