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换脸”、智能设备成隐私“黑洞”?网警紧急发布2025安全防范指南

58 2025-08-19 00:45

2025年8月17日,随着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和便捷。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个人隐私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AI换脸”诈骗到智能设备窃听,科技在“偷走”我们的隐私吗?近日,克州网警发布重要提醒,依据广西网警提供的素材,为公众献上一份《2025年AI伪造与智能设备风险防范指南》,教你如何守护自己的数字安全。

风险一:AI伪造技术滥用,真伪难辨

如今,利用AI技术进行声音模仿、视频“换脸”已非难事。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技术:

冒充亲友进行诈骗:通过伪造亲人、朋友或领导的音视频,编造紧急情况,诱导受害者转账。制造虚假信息:炮制不实新闻或诽谤内容,损害个人或企业声誉。实施精准钓鱼:生成高度逼真的邮件或信息,骗取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网警提醒:

保持警惕:对于任何涉及转账、提供个人信息的音视频请求,务必通过原有、可靠的渠道(如直接拨打电话)进行二次核实。不轻易相信:对网络上流传的、特别是带有争议性或煽动性的音视频内容,要提高辨别能力,多方查证。保护原始素材:谨慎在网上发布清晰的正脸照片、清晰的语音录音等,这些都可能成为AI学习的“原材料”。

风险二:智能设备“潜伏”,隐私无处藏身

家中的智能音箱、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甚至儿童玩具,都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帮凶”。

数据收集无感化:许多设备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收集环境声音、用户习惯、家庭布局等数据。云端存储风险:设备录制的视频、音频等数据上传至厂商服务器,一旦服务器被攻破,海量隐私将暴露无遗。设备权限滥用:部分APP过度索取麦克风、摄像头、位置等权限,存在后台偷偷录音录像的可能。

网警防范指南:

购买时擦亮眼:选择信誉良好、注重隐私保护的品牌和产品,仔细阅读隐私政策。设置强密码:为智能设备和相关APP设置复杂且唯一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关闭非必要权限:在手机和设备设置中,关闭不必要的麦克风、摄像头权限。例如,不用智能音箱时,可物理关闭麦克风。定期检查与更新:定期检查设备的连接状态和访问记录,及时更新固件和APP,修补安全漏洞。物理遮挡更安心:对于家中的智能摄像头,不使用时可用贴纸或滑盖进行物理遮挡。

结语:科技向善,安全先行

科技本无原罪,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面对AI和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与风险,我们既要拥抱创新,更要增强安全意识。这份由网警发布的防范指南,正是为了帮助大家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筑牢隐私安全的“防火墙”。记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是享受智能生活的第一步。

下一篇:锚杆钻机测试台推荐
上一篇:四川99:77胜上海,李梦得12分、刘禹彤9投7中拿17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