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74师凭什么强?

53 2025-09-19 03:17

先普及一个概念,孟良崮战役整编74师被全歼,不等于该师序列所有干部士兵被一个不漏一网打尽,更不等同于王耀武的74军系统所有骨干被扫数清盘。

得益于王耀武自升任24集团军司令后就不断从74军系统往外调人,有序繁殖和扩大其“辉煌军”派系。在孟良崮战役发生的时候,老74军的人尤其是王耀武亲自带过的骨干老人,其实已经有相当部分离开了74军(和当时的整编74师)去开枝散叶和独当一面。

也就是说,孟良崮战役虽然整建制全歼当时的74师,但是并没有全歼王耀武的74军系统(尤其是在人事和干部维度上)。

我们可以对照1943年12月常德会战时74军的序列表。

常德会战基本上是王耀武在74军军长任上亲自带队打出的最后一次辉煌战绩(后面更大规模的雪峰山会战他已经是方面军司令,不直接统带74军了)。此时他手下最信任最重用的人,基本都在军的序列下。你也可以说,常德会战时的74军,是王耀武嫡系含量最高的74军版本。

王耀武开始往外输送74军的人,主要发生在他离开74军军长,在集团军和方面军乃至绥靖区司令的更高层面之后(常德会战之后的1944年2月,王耀武正式升任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九、一OO军)。

我们看看山上面这张序列表,李天霞是副军长、周志道是51师师长,邱维达是51师副师长,盛超是51师参谋长(孟良崮战役的时候为83师参谋长)。

王耀武非常看重的陈传钧此时为51师步兵指挥官(孟良崮战役时已升51旅旅长,如果没有孟良崮战役,估计陈传钧不用多久就会升74师师长)。

51师下面的三个团长,王奎昌、王梦庚、胡景瑗也是个顶个的强。

都说王耀武看重51师,对这个师的干部任命一直亲自过问安排。张灵甫升74师师长之后,对51师的干部安排也是难以插手,听其自便。

孟良崮战役的时候王奎昌和王梦庚都在军中,分别脱险逃回国军阵营。并且在重建74师之后,分别担任了58师师长和51师师长。王梦庚并在淮海战役陈官庄突围的最后关头,亲率特务连掩护邱维达突围,被乱枪打死,导致51师溃散。王奎昌的58师是淮海战役陈官庄包围圈的刘集是坚持抵抗到最后的国军最后部队。

胡景瑗在“万家岭大捷”中在第153旅旅长张灵甫下的第305团(团长唐生海)任营长,死守张古山,身负重伤,该军撤销旅部建制后,胡景瑗出任第51师野补团团长。抗战胜利后被王耀武带到济南,任保安第三旅旅长,后任晏子风的整编第二师二一三旅旅长。

罗幸理在回忆济南战役的时候,还说:“整编第二师二一三旅旅长胡景瑗,二一一旅旅长马培基,整编七十三师七十七旅旅长钱伯英、十五旅旅长王敬箴等,尽管作战时勇猛顽强,但对王耀武也牢骚不断,认为王耀武在经济、人事上抓的太紧,即该用钱的时候不用,该用人的时候也不用”。

罗幸理虽然提到了这些王耀武从74军带出来的老人和嫡系对王耀武不满,但是也提到这帮人作战时勇猛顽强。在解放后以败军之将的身份在那样的舆论环境下,能说一句国军将领“勇猛顽强”,这已经是顶风扛压承重之下,写出的很难得的“褒奖”之词了。

这足以说明,胡景瑗这些被王耀武带到济南的大仗恶仗经验丰富的老74军的人,能力和勇略都是较为可观的。

上图:74师被俘官兵(神情大多茫然涣散,情绪低沉懊丧)

王梦庚则在邱维达回忆中对重建的74师参加徐州方面作战的前景,颇为“乐观和主动”,邱维达回忆原文里王梦庚对重建的74师参加调入徐州序列发表意见说:

部队的战斗力不是关在营房里就能够练成的,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打。只要指挥不犯错误,部队的战斗力就会越打越强,解放军也不是三头六臂,没什么可怕。

一个顽固强硬,战场经验丰富,输了也还不服的国军中央军嫡系骨干的形象一下就出来了。

57师在常德会战时的阵容,孟良崮主要折的是副师长陈嘘云,参谋长皮宣猷。骨干团长杜鼎抗战胜利后就被王耀武带到山东,放在青岛任警备旅长(孟良崮战役后以杜鼎的警备旅改编为57旅,但是一直在青岛未能归建)。师长李琰更是被王耀武调到73军任副军长。成功避免了孟良崮之败。陈嘘云在孟良崮被俘后还明确提出要见李琰(两个人关系很好)。

柴意新在常德会战中牺牲。孙进贤抗战胜利后也跟着王耀武到了山东,后来在李弥的第八军系统发展。

只有58师是孟良崮战役折损最大的。常德会战时的58师的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172团团长明灿,174团团长李运良,都战死或被俘。参谋长罗幸理在74师重建后担任新的58旅旅长,在旅长任上指挥了阜阳守备战,还因守城成功受到嘉奖。

因此,对照1943年底的常德会战74军序列可以得知,孟良崮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是51师的主力团长王梦庚、王奎昌逃回去了。57师的骨干团长杜鼎避免了噩运,

以下为孟良崮战役时整编74师作战序列(其中153团、169团、174团在后方接受训练新兵未参战),红框内的团长皆为侥幸避免被歼的骨干军官。这些人都成为重建的74师内重要干部(见下图)。

其中152团团长谢恺棠还成为第二次重建的劳冠英任军长的74军3.0版本的51师师长。173团团长李仁俊成为淮海战役时的74军参谋长。

以上梳理的是孟良崮战役中损失的王耀武亲自带出来的74军中上层骨干军官的损失。

下面看看士兵和装备层面的损失和重建。

孟良崮战役前74师内部称,老兵只占40%。粗略估计,按孟良崮时74师参战人数29000人左右推算。此时的老兵数量为12000人。

重建后的74师,老兵占20%。此时的74师两个师,全军25000人左右,老兵占20%的话,那么共有5000人左右。

两相对比,虽然重建后的邱维达版本的74师老兵只有20%,5000人左右,但是对比孟良崮前的40%,12000人左右,我们可以看出来,孟良崮战役后的老兵逃回和归队率是很高的。因为该战是国共双方都公认的全歼。10000人左右的老兵,被全歼一波之后,还能归队5000人左右。这个比例是很惊人的。

当然重建后的74师所有归队老兵并不都是孟良崮战场上逃回的,很多老兵都是提前负伤躺在后方医院里的伤病兵。但是尽管如此,据相关资料显示,孟良崮战役逃回的老兵还是有4000人左右。

有大量的74军老人、王耀武亲自带出来的中高层74军系统骨干打底,加上近5000经验丰富,不服不忿,还期望重回74师孟良崮报仇的百战老兵做基层骨干。这就是74师孟良崮战役重建后,依然有较强战斗力的原因。

以上梳理的都是相对著名的在抗战期间就有一定知名度的74军主要军官。其实王耀武统带74军的时候,撒下的种子很多,很深,甚至有一些不起眼的闲棋冷子,最后都能挺身而出,保老长官一程。

上图:王耀武(右)在何应钦(中)面前给美军将领索尔登赠送缴获的日军军刀

比如济南战役时的172团团长刘炳均,此人在抗战期间74军系统的序列表名不见经传,几乎没什么露脸的机会。但是王耀武在抗战期间,曾经把自己的家眷都托付给时任58师炮兵营长的刘炳均。

刘炳均自己回忆说,自己原来和王耀武没有任何关系,王耀武为了培植他,让他任连长,营长,团长。而他自己在济南战役的商埠,也算没有辜负王耀武对他的信任和栽培。被俘后,还曾冒险地请求去探望同样是俘虏的王耀武,并像《西游记》里悟空哭别唐僧一样,深深望了王耀武一眼,嘤嘤啜泣而去。

重建的74师还有较强战斗力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孟良崮战役发生时,王耀武本人还没有垮掉。还在第二绥靖区司令和关内第一重要战场山东战场上负责全局。

也就是说,只要王耀武还在,邱维达、王奎昌、王梦庚、李仁俊、罗幸理、杜鼎、王克己这帮孟良崮战役漏网脱逃的以及提前被王耀武调出74军系统开枝散叶的老人乃至此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刘炳均一样的中下层军官的信仰支柱就在。

孟良崮战役虽然74师整建制覆没损失惨重,但是王耀武的74军这个系统(与整74师这个师级部队单位之间是大圈包小圈的包含关系)在干部数量、文化传承、组织忠诚度等方面还是有相当抗打击能力。

因此,王耀武的74军系统被孟良崮战役打击之后,才能重整旗鼓,借尸还魂,凭借74军系统的中高层老人宿将和5000左右的归队老兵,重新把这支抗战时代号敢叫“辉煌”,何应钦和蒋介石曾对其上高战役和常德会战表现分别给予国“抗战以来最精彩”和“革命军抗战史上最辉煌”的“抗日铁军”按照老74军的模板、文化重新建立起来。

重建后的整编74师,1948年1月份的大冬天里,士兵大多穿的还是布条草鞋,军属炮兵只有7门日式山炮打底,全军卡车只有区区27辆(内有好几辆还不能开),一直要求57师归建,上层就是迟迟不批,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该师无论是阜阳防守还是济南护驾,无论是淮海战役的所谓潘塘镇大捷、还是南攻宿县时的犀利进展(进度遥遥领先旁边的高吉人70军,因为过于突出担心侧翼暴露,才停下来等70军),乃至陈官庄包围圈里最后时刻还在实施有组织突围(而不是像李弥部一样分头洽接解放军试图投降,像第五军一样失去掌控,溃散的溃散,投降的投降)。51师师长王梦庚亲率特务连逆袭中弹身亡,成为陈官庄包围圈最后关头唯一在冲杀过程中阵亡的师长。58师在刘集一直坚持到10日下午,成为包围圈内最后被攻克的仅剩据点。

综合顽固性、战绩、组织力和军纪、参照攻击战的锐气和防守战的沉稳死硬,重建后的邱维达版本的74军在淮海战役的表现几乎仅次于18军、64军、25军(可能也并不不次于早早半残了的25军),稳压5军、8军、9军、54军、85军、10军、14军、99军、39军、100军、63军,更不用说其他杂牌了。

最后再贴一段济南战役172团团长刘炳均写的回忆文章里,对他被俘后冒险申请探望王耀武的情节,大家一起品一品,看看74军系统王耀武的嫡系干将对王耀武的忠诚和信仰,像不像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哭别唐僧的情感。

刘炳均回忆原文如下:

“饭后回到队上,同队的人纷纷向我道贺。我当时心想,王耀武也在这里单独居住,平时没见过,明天我要走了,今后可能永远见不着。不如去见一面,以了此生心愿。我主意一定,鼓起勇气,冒着极大风险,走到他居住的那一院门外,向守卫人员讲明我的来意,非常侥幸地得到他们允许我进去。

是一座四合院,进门有一个天井,上面三间房,抬头一望,王耀武坐在堂屋里一张木椅上,眼往外望。我跨进堂屋内在他面前站着。因不好称呼,就直接了当地说:“他们放我回去,明天我就要走了,特来看看你。”

王耀武闻言,频频点头,连说几声:“好!好!”。就转过头去,向站在他身边的一个干部说:“把我的钱,拿三十元来送他”。那人转身进房,取了钱出来交给我。

我见此情景,心想:我和他现在都在苦难中,他随身带的钱能有几文。过去他再给我多些,我也认为该拿,可是今天他和我一样困难,还要拿钱给我,我怎忍心呢!

并且从今以后,已是永远不能见面了!心想到此,不觉心里一酸,悲从中来,竟在那里大哭起来。王此时默默无言,两眼直望着我。

此时天井中有一干部,大声喊道:“是什么人?在那里干什么?还不快点走!”

我闻言,不敢再久留。深深地望了王耀武一眼,转身跨出堂屋,嘤嘤啜泣而去。”

以上是刘炳均泪别王耀武的情节。

下面是《西游记》孙悟空泪别唐三藏的原文,请对比参看,仔细体会。

下一篇:开国上将杨得志果然宝刀未老,八旬之年再结连理,夫妻相伴共度四载
上一篇:崩坏:星穹铁道:“异相仲裁”玩法全解析——宇宙棋局已开,你敢应战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