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美元H-1B签证:印度人愤怒离场,中国会笑到最后吗?

142 2025-10-09 01:46

洛杉矶的早晨,机场里人流不断。大屏幕上,飞美国各大城市的航班价格跳涨得让人眼睛一亮——就在半小时之前,上海飞洛杉矶的机票还只要三千八,现在却已接近一万七。科技圈人来人往,一边拖着箱子,一边用手机刷着那条消息:H-1B签证费,10万美元,整整是之前的六十多倍。一纸命令,快得就像是一场“生死时速”,让人惊觉世界线被人推了一把。

各种小道消息、内部群和朋友圈都开始刷屏。有人压抑地笑着说,连特朗普自己和马斯克都曾靠H-1B移民美国,特朗普的老婆梅拉尼娅也是如此。现在他却亲手把这扇门关上一大半。华尔街的分析员还没从新规的细节反应过来,白宫已经放出话来:只针对新申请人,不追溯,续签的人不用担心,而且一年只收一次,暂定只搞一年,下个抽签周期生效。看似留了后路,实际上每一条限制都埋着暗线。

很多人松了半口气,却反而更惴惴不安。特朗普曾经明里暗里力挺H-1B签证,又突然翻转态度。这次,他到底是在给美国本土就业腾空间,还是以一招“釜底抽薪”测试政商两界?试探性政策的味道很浓,更像是在等各方出牌。

对科技行业的人来说,这一刀砍下去声音尤其清脆。H-1B签证自1990年设立,每年8.5万个名额,以抽签制发给全球申请者。印度工程师长期把这个名额当作“人生抢票”,本年度报名人数已经超过47万。真正能中签并落地美国工作的,大约七成是印度人。这条路已成印度IT外包业的生命线——全球外包产业总值2830亿美元,美国市场贡献超过六成,巨头们如塔塔、Infosys,把数万工程师一波波地送到硅谷。

印度的优势,在于成本压得低。H-1B工程师开价比本地同行低了整整15%到20%。对美国巨头来说,组建印度团队,有时比雇海外团队还便宜。可这条路眼见被截断,原先靠服务业和科技避开与美国制造业的关税战,一夜之间失效了。AI冲击早让印度人如履薄冰,这次更像是直接断掉呼吸管。

对于美国科技企业,10万美元的签证费确实会让“预算科”头疼。选项其实有限:要么多掏钱聘本土工程师,成本直线增长,产品售价只会水涨船高,长期竞争力堪忧;要么将研发、重要岗位外迁,比如设到加拿大、印度等地,间接消化签证门槛带来的阵痛。按理说,苹果、谷歌、微软这类公司财力足以分摊每年万元的成本,但企业经营决策往往不是单纯算账。不确定的政策,每年都可能来一次“变脸”,企业与工程师签约、薪酬、流程全变成不确定项,不只是钱的问题,是“稳不稳”、“安不安全”的问题。

不少人忽略了一条冷知识:美国总统直接调高签证费,其实是越权的。现行2024年H-1B管理框架,就是国会制定,特朗普此举恐怕留足了与法院扯皮的余地。类似的例子最近也频发——财政部刚刚表示若高关税被判不合法,将不得不退钱,虽然现实中真要退还却绝非一纸命令可以解决,各家企业、个人、甚至大学与研究机构都将陷入行政拉锯之中。

H-1B签证的政治意味渐浓:支持科技、全球化、流动创新的阵营,曾经以马斯克、皮查伊、纳德拉等移民为代表,这一代硅谷奇才,不少就是H-1B计划里的受益人。特朗普“开刀”,反移民倾向昭然若揭。试行一年,实为“试水温”——看选民、看企业、看资本的反馈,不排除政策风向再度摇摆。不可控与随时可能被叫停的牌局,考验的不仅是市场判断,还牵扯到底层政治结构的拉锯。

长远来看,这种设卡行为,对中国反倒构成间接利好。美国不再是人才虹吸的无敌黑洞,英国、加拿大等国已在研究免除顶尖人才签证费,积极“截胡”美国的传统优势。而中国本土,高新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投入持续加码,人才政策更趋灵活——回流、归国、流动性逐步放大。某种意义上,特朗普急于关门,正无意中敲开了海外人力、技术、创新集团的“归国大门”。

在纽约一幢写字楼的黄昏,公司人事部等待着移民律师的紧急电话。街角咖啡厅里,留学毕业的工程师们反复刷新手机新闻。有人说,也许这是回家的信号,也许只是风暴刚刚开始。

没人能预料下一步风向,只知道办公桌的一隅,多了一封厚重的新规打印件。未来的路,突然窄了,但总有人在光影之间寻找下一个出口。

下一篇:崇高托付:巴基斯坦精英军在沙特的生活
上一篇:AP Top News|当局表示,一名被美国驱逐至埃斯瓦蒂尼的牙买加男子已被遣返回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