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驻华大使放话:要保美国不落后,就得跟中国拼到底
“非得把中国摁在老二位置,美国这算盘珠子都快蹦我脸上了。”
伯恩斯把摄像头当树洞,张嘴就是“不能落后”。他当了三年驻华大使,离任后把真话打包,送到彭博社的镜头前: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芯片,一条赛道都不放,全得攥在美国手心。这话听着像老板训销售,其实暴露的是心态崩了。
他说,中国搞技术“咄咄逼人”。我寻思,实验室里熬夜的工程师又没闯进硅谷抢键盘,怎么就逼人?反倒是他马上补一句:必须给私营部门松绑,让他们冲上去。这操作翻译过来就是:政府亲自下场不方便,那就叫企业戴白手套,卡住对手的脖子。
这段话里最鸡贼的,是“维持和平”四个字。伯恩斯一边说竞争得赢,一边补刀“还得和平”。听着像给台阶,实际是给笼子。和平的底线是你不准超车,谁超谁就被喊“破坏稳定”。他们嘴里的和平,就是限速牌。
镜头扫到他脸上,他不忘再踩一脚:对华强硬完全正确,半导体出口管制一根螺丝都不能松。说白了,哪怕你做个14纳米的玩具车芯片,也别想拿到尖端光刻机。美国把科技树修成单向门,只许自己来回跑,别人靠近就报警。
这些台词不是第一次唱。早在几年前,芯片设备清单突然加码,荷兰工程师接到邮件:许可证作废,机器别发货。紧接着,台积电、三星被拉去开会,中心思想一条:高端产能先喂美国,剩下的再谈。谁在背后打电话?不言自明。
经贸战场也一个味道。中国电动车刚在欧洲车展拿了大单,华盛顿立刻喊“加税”,税率数字像坐电梯,一下蹿到100%。理由永远是“国家安全”。可车企连颗子弹都不造,怎么就威胁安全?说穿了,就是怕市场被抢走。
更魔幻的是拉小圈子。一会儿印太经济框架上线,一会儿芯片四方联盟开群,邀请函写得天花乱坠:共享标准、共筑安全。进去一看,群规写着“中国免进”。把朋友圈当挡箭牌,这套玩法和当年冷战拉阵营一个模子。
伯恩斯嘴上说竞争,心里想的还是零和。他夸私营部门冲得快,可没敢说五角大楼在背后递扳手。军用AI预算年年涨,硅谷巨头拿合同拿到手软,转头把算法用在边境人脸识别,再顺手卖给盟友。这叫“政府不干涉”?鬼才信。
中国这边倒是一如既往:你卡脖子,我掰手腕。光刻机被断供,国产替代工厂连夜试机;高端GPU被拉黑,算法工程师把模型缩减再缩减,照样跑出成绩。压力没把人逼疯,反而逼出一条路。美国越关窗户,中国越拆天花板。
说到根上,美国焦虑的不是技术,是排序。当惯了老大,突然有人跑到前面,心里那股落差感能把人逼成祥林嫂。于是天天喊“被超车”,却忘了赛道是圆的,没有谁天生领跑。把领先当特权,这才是心魔。
伯恩斯年年呼吁“别让中国超车”,可自家高铁慢得像马,5G基站比人少,电池厂环评一拖再拖。问题摆在那,他们不琢磨提速,只研究怎么把别人的轮胎扎破。这思路要是放体育比赛,早被裁判红牌罚下。
再看中国,产业升级像打怪升级,哪关难过打哪关。美国越封锁,国产设备越往死里卷,良率从三成卷到九成,价格还把国外对手卷哭。市场就这么大,你不卖,自然有人卖。堵是堵不住的,顶多拖点时间。
长期看,美国这套“既要赢又要稳”的双标,早晚把自己绕进去。企业想赚钱,偏偏被政府勒住脖子;盟友想做生意,却被拉去站队。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到时候,芯片联盟可能先内讧,印太框架也可能散伙饭都吃不上。
而中国的剧本一直没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半导体被卡,就砸钱搞材料;AI被盯,就先做应用。一寸一寸啃,一块一块补。不跟谁赛跑,只跟自己较劲。外界风声再大,车间机器依旧轰鸣。
伯恩斯们把镜头当传声筒,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技术封锁像大坝,短期能挡浪,长期看只会把水位抬得更高。一旦决口,反噬的力度谁都扛不住。与其天天琢磨刹车片,不如想想怎么换引擎。
有人担心中美会不会真撕破脸。看这节奏,撕破脸不至于,撕破皮倒是常态。今天加税,明天拉黑,后天再拉个群。打来打去,都是试探底线。真正的硬仗在实验室、在工厂、在一条条产线里,谁熬得住夜,谁就能天亮多走两步。
美国的焦虑写在脸上,中国的冷静藏在心里。一个天天喊“别让他追上”,一个默默说“先跑好自己的步”。时间久了,比赛结果自然写进出货量、写进专利数、写进每条街的充电桩数量。数字不会撒谎。
写到这儿,想起伯恩斯那句“必须赢”。听起来像深夜烧烤摊的醉话:怕输的人才会喊必须赢。真领先的人都在埋头赶路,哪有空天天回头看。谁把竞争当生死,谁就先输一半。
所以,美国精英们的最大敌人,可能不是中国,而是自己那口“不能当老二”的气。这口气吐不出来,憋在胸口,迟早把方向盘拧歪。到时候,翻车别怪路不平。
狠话放完了,你觉得下一个被美国拉黑的,会是哪样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