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续篇:梅长苏重生归来,与萧景琰携手再掀风波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
大梁盛世,海晏河清,帝都金陵繁华依旧。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当所有人都以为那位智计无双的麒麟才子已随风而逝,殊不知,一场更大的风暴正悄然酝酿。他曾以血肉之躯,为挚友铺就帝王之路;如今,他将以全新的面貌,归来再掀风云。
01
“陛下,今日早朝,吏部尚书沈追大人再次提及边境布防之事,言语间颇为担忧。”列战英躬身禀报,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萧景琰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眉心。窗外日光正好,却驱不散他心头那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沈卿的担忧不无道理。北燕近来屡犯边境,虽然规模不大,但其试探之意昭然若揭。东海也频有海寇作乱,大渝更是蠢蠢欲动。朕的大梁,四面受敌,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啊。”
他起身走到窗边,眺望着远方重重宫阙。登基十年,他励精图治,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可他心里清楚,这份安宁是梅长苏用生命换来的。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那个清瘦的身影,想起他病弱却坚定的眼神,想起那一句句运筹帷幄的谏言。若他还在,这些边境小患,何至于让沈追如此忧心,又何至于让自己如此疲惫?
“陛下,您已是天下之主,万民景仰。边境之事,自有将士们浴血奋战,朝中诸位大人也尽心竭力。您不必事必躬亲,也要保重龙体。”列战英见他神色黯然,忍不住劝慰道。
萧景琰轻叹一声:“战英,你可知,朕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朝中能臣虽多,却无人能有苏先生那般洞察秋毫,决胜千里之能。每逢大事,朕总会下意识地想,若苏先生在此,他会如何布局?”
列战英默然。他当然明白陛下的心境。梅长苏之于萧景琰,不仅仅是谋士,更是灵魂伴侣,是知己。他的离去,是萧景琰心中永远的痛。
“对了,蒙挚将军近日可有消息传来?”萧景琰忽然问道。蒙挚常年驻守边境,镇守北境,是萧景琰最信任的武将之一。
“蒙将军去信提及,北燕新任主帅拓跋烈,此人骁勇善战,用兵诡谲,不可小觑。他怀疑北燕近期的小规模侵扰,都是拓跋烈的试探,意在摸清我大梁边防虚实。”列战英答道。
萧景琰眉头紧锁。拓跋烈这个名字,他有所耳闻。北燕素来与大梁摩擦不断,如今出了这等人物,只怕未来几年,边境不会太平。
“传令下去,责令各州府严查地方官员,杜绝贪腐。边军粮草补给,务必充足。朕不想听到任何懈怠的消息。”萧景琰沉声吩咐道。
“遵旨!”
列战英退下后,萧景琰独自一人站在殿中,良久无语。他知道,作为皇帝,他不能沉溺于过去的悲伤。大梁的未来,掌握在他的手中。可他心里,却总有一丝挥之不去的空虚,仿佛缺少了什么至关重要的部分。
02
金陵城外,一处不起眼的农庄。院落清幽,竹林环绕,看似寻常,却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静谧。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男子,正端坐在院中石桌旁,细细研磨着墨。他面容清瘦,眼神深邃,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
“宗主,信使已将信函送出,算算时日,也该有回音了。”一个身形魁梧,面色黝黑的男子恭敬地站在一旁,低声禀报。正是黎纲。
石桌旁的男子放下墨条,拿起一支狼毫笔,沾饱了墨汁,在宣纸上缓缓写下几个字:‘北境风云,金陵暗涌。’
“黎纲,这些年,大梁可还太平?”他轻声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黎纲恭敬答道:“回宗主,自从陛下登基以来,国泰民安,百姓富足。朝堂之上,沈追大人、蔡荃大人等忠臣良将,尽心辅佐。只是……”
“只是什么?”男子抬起头,看向黎纲。
“只是陛下近年来,似乎愈发沉静,有时夜深人静,常独自一人在武英殿中批阅奏折至深夜。蒙挚将军曾偷偷告诉我,陛下常望着殿中的一幅画卷发呆,那画卷上,似乎是……宗主的背影。”黎纲说到此处,眼眶微红。
男子闻言,手中的笔微微一颤,墨迹在宣纸上洇开了一小片。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恢复了平静。“他做得很好,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宗主,您真的不打算……”黎纲欲言又止。
“现在还不是时候。”男子摇了摇头,“我这具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况且,我若突然出现,只会让景琰心生波澜,徒增烦恼。他如今已是真正的帝王,无需再有人替他谋划一切。我只需在暗处,替他扫清一些他看不见的障碍,便足矣。”
他顿了顿,又道:“北燕拓跋烈,此人如何?”
黎纲一愣,没想到宗主连边境之事都了如指掌。“拓跋烈此人,确实难缠。他与北燕老一辈的将领不同,不拘泥于传统战法,善用奇兵。蒙将军几次交手,都未能占到便宜。”
男子微微颔首。“看来,大梁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他拿起宣纸,轻轻一吹,待墨迹干透,折叠好放入信封中。“将此信送去给蒙挚将军,让他秘密查探北燕军中,是否有异动。”
“是,宗主!”黎纲接过信函,转身离去。
男子再次独坐院中,望着天边的流云。他,正是梅长苏。当年他以林殊之名,征战沙场,后又以梅长苏之名,搅动金陵风云。在平定大渝战乱后,他便“病逝”于梅岭。然而,在晏大夫和蔺晨的全力救治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只是身体较之前更为虚弱,且容貌也有了些许改变。为了不影响萧景琰的帝王之路,他选择了隐匿,在暗中观察着大梁的一切。如今,大梁边境再起风云,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了。
03
金陵城内,暗流涌动。除了边境的隐忧,朝堂之上,也并非一片清明。
“听说了吗?御史大夫柳澄大人,最近似乎盯上了户部尚书张敬。”一位老臣在茶馆中低声对同僚说道。
“张敬?他不是陛下亲手提拔的吗?为人也算清正,怎会被柳大人盯上?”另一人疑惑道。
“哼,清正?那也只是表面功夫。我听说,张敬的亲族在南境购置了大量田产,这些年靠着户部的便利,囤积居奇,发了不少不义之财。”
“竟有此事?若真如此,柳大人定不会善罢甘休。他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
这些市井传闻,很快便传到了萧景琰的耳中。他本就不喜官员结党营私,更厌恶借权谋私。但他深知,铲除一个根深蒂固的贪腐集团,绝非易事。
“列战英,你秘密去查探一下,户部尚书张敬及其亲族在南境的田产购置情况。务必详细,不要打草惊蛇。”萧景琰对列战英吩咐道。
“遵旨!”
列战英领命而去。萧景琰坐在御书房中,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朝中能臣虽多,但并非所有人都像沈追、蔡荃那样一心为公。总有一些人,会在权力面前迷失。若不及时清除这些蛀虫,大梁的根基,迟早会被他们蛀空。
然而,调查户部尚书,牵扯甚广。张敬在朝中也并非孤立无援,他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若处理不当,恐会引起朝堂动荡。萧景琰感到一阵头疼,他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既能清除贪腐,又能稳定朝局。
就在此时,内侍总管高湛轻声禀报:“陛下,蒙挚将军派人送来一封密信,言明事关紧急。”
萧景琰心中一凛,立刻命人呈上。拆开信封,蒙挚的笔迹跃然纸上。信中除了提及北燕拓跋烈的新动向,还提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北燕似乎与大渝有所勾结,正在秘密筹划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大梁的北境和东境。
“混账!”萧景琰猛地一拍桌案,脸色铁青。北燕和大渝联手,这无疑是对大梁的巨大威胁。两国合力,兵力远超大梁一隅。若真让他们得逞,大梁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立刻传沈追、蔡荃、蒙挚入宫议事!”萧景琰厉声吩咐。
高湛连忙应声而去。萧景琰在殿中踱步,心中的焦虑达到了顶点。边境危机,朝堂暗涌,大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需要一个能够洞悉一切、运筹帷幄的人,来帮助他度过这次难关。他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身影,那个曾为他披荆斩棘、扫清障碍的麒麟才子。
04
密探的消息很快被证实,北燕与大渝的秘密联盟确实存在。两国已开始集结兵力,准备在春暖花开之际,对大梁发动攻势。沈追、蔡荃、蒙挚三人齐聚御书房,气氛异常凝重。
“陛下,北燕与大渝狼子野心,两国联手,兵力至少是我北境守军的两倍。若他们同时从南北两线进攻,我军恐难以抵挡。”蒙挚沉声分析道,脸上少有的露出了担忧之色。
沈追也拱手道:“陛下,国库虽然充裕,但若要同时应对两线战事,消耗巨大。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大规模的调动,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何况,朝中尚有户部张敬一案,若此时发作,恐会影响军需调配。”
蔡荃则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边境危急,朝中不稳。此事若处理不当,恐会动摇国本。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先稳住边境局势,再徐图解决朝中弊病。”
萧景琰听着三位重臣的分析,脸色愈发凝重。他知道他们说的都是事实。大梁如今面临的,是登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蒙挚,你立刻返回北境,加强布防,严密监视北燕军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动,不必请示,便宜行事。朕会尽快调集援军支援。”萧景琰果断下令。
“遵旨!”蒙挚领命而去。
“沈卿、蔡卿,户部张敬一案,暂且放一放。眼下边境为重。但你们二人,务必暗中收集证据,待边境战事平息,朕定会彻查到底!”萧景琰又看向沈追和蔡荃。
“臣等遵旨!”两人齐声应道。
待沈追和蔡荃也退下后,萧景琰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中,心乱如麻。他拿起笔,想写些什么,却发现无从下笔。这种无力感,让他感到窒息。他迫切地需要一个能为他指点迷津的人。
夜色渐浓,萧景琰仍未歇息。他批阅完所有奏折,又起身走到殿中的那幅画前。画中,一个清瘦的背影,独立于江边,眺望着远方。那正是梅长苏。
“苏先生……你若还在,该有多好……”萧景琰轻声呢喃,声音中充满了疲惫和思念。他多么希望,能再听一次他的分析,再看一次他运筹帷幄的风采。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轻微的敲门声。
“进来。”萧景琰以为是高湛送茶水,头也没回地说道。
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身着黑衣的侍卫走了进来。他面容陌生,但身形矫健,目光锐利。
“你是何人?”萧景琰警觉地问道,心中有些疑惑。这侍卫并不是他身边的人。
侍卫单膝跪地,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函,恭敬地呈上。“在下奉命,将此信呈给陛下。”
萧景琰接过信函,只见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一朵梅花的印记。他的心猛地一跳,这个印记,他再熟悉不过了。那是梅长苏的专属印记!
他颤抖着手拆开信封,取出信纸。信纸上,是熟悉的字迹,清隽而有力。
信中写道:“景琰吾兄亲启:闻北燕大渝蠢蠢欲动,金陵城内亦有暗流。昔日之诺,未敢或忘。今故人归来,愿与兄共赴时艰。子时,武英殿后小径,候君。勿惊旁人。”
“苏先生……”萧景琰看着信中的内容,泪水模糊了视线。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封信,这字迹,这熟悉的称呼,无一不昭示着,他思念已久的那个人,真的回来了!
他猛地抬头,看向那黑衣侍卫,却发现侍卫已不知何时悄然离去,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萧眼睛,这封信,这字迹,这熟悉的称呼,无一不昭示着,他思念已久的那个人,真的回来了!
他猛地抬头,看向那黑衣侍卫,却发现侍卫已不知何时悄然离去,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萧景琰紧紧握着手中的信纸,心头激动万分。他强忍着冲出去寻找侍卫的冲动,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梅长苏既然选择以这种方式出现,就一定有他的理由。子时,武英殿后小径……
他的心跳得飞快,仿佛要冲出胸膛。等待,漫长的等待。他知道,今夜之后,大梁的命运,将迎来新的转机。
05
夜色如墨,子时将至。
萧景琰屏退了所有侍从,只身前往武英殿后的小径。月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斑驳地洒落在地上,为这条幽静的小径增添了几分神秘。他的心跳得厉害,每一步都踏得格外沉重,又充满了期待。他不知道会看到怎样的梅长苏,他只知道,那个他以为永远失去的人,要回来了。
小径尽头,一棵老槐树下,一个清瘦的身影静静地立在那里。他穿着一件不起眼的灰色长袍,背对着萧景琰,仿佛与夜色融为一体。
萧景琰停下脚步,喉咙有些发紧,他深吸一口气,轻声唤道:“苏先生……”
那身影缓缓转过身来。月光下,他的面容较之当年,确实有了些许变化。皮肤更加苍白,眼角眉梢也添了几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而深邃,带着熟悉的睿智和温柔。
“景琰。”梅长苏轻声唤道,声音沙哑,却带着一丝久违的亲切。
“苏先生!”萧景琰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快步上前,一把抓住梅长苏的手。那手冰凉而瘦削,却真实地存在着。
“你……你真的回来了!这些年,你去了哪里?你可知道,朕有多想你!”萧景琰语无伦次,眼眶泛红。
梅长苏轻轻拍了拍萧景琰的手,示意他冷静。“景琰,我回来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养伤,隐居于世外。晏大夫和蔺晨费尽心力,才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为了不影响你的帝王之路,我选择了隐匿。如今,大梁有难,我自当归来相助。”
萧景琰看着梅长苏,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梅长苏的苦心,也明白他选择隐匿的理由。但他更清楚,梅长苏的归来,对大梁,对他自己,意味着什么。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萧景琰紧紧握着梅长苏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两人在小径上并肩而行,月光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梅长苏详细询问了萧景琰这些年治理大梁的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萧景琰也毫不隐瞒,将北燕与大渝联手犯境、户部张敬贪腐案以及朝中隐忧等问题,一一道来。
梅长苏听罢,眉头微蹙,但眼神却愈发清明。他沉思片刻,道:“北燕与大渝,皆是狼子野心。他们选择此时联手,并非巧合。这背后,恐有更深层的图谋。至于户部张敬一案,牵扯甚广,若不妥善处理,恐动摇国本。”
“苏先生,这些问题,朕实在无从下手。你可有什么对策?”萧景琰期盼地看向梅长苏。他知道,只要梅长苏在,再大的难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
梅长苏沉吟片刻,目光投向远方,仿佛能穿透夜色,看到大梁的万里河山。
“景琰,要破此局,需内外兼修。边境之危,需以奇兵制胜,分化瓦解。朝中之弊,需雷霆手段,斩草除根。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契机……”
他顿了顿,转过头,看向萧景琰,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
“我已打探到,北燕与大渝此次联手,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有矛盾。而这个矛盾,便是我们的突破口。只是……”
梅长苏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萧景琰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下文。
“只是,要利用这个突破口,需要我们冒一个巨大的风险。一个足以动摇大梁朝野,甚至可能引火烧身的风险。景琰,你可愿与我,再赌一次?”
萧景琰看着梅长苏那双深邃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豪情。他知道,梅长苏口中的“风险”,绝非寻常。但他更清楚,眼前这个人,从未让他失望过。当年,他为了替林氏洗冤,为了助他登基,不惜以病弱之躯,搅弄风云,最终力挽狂澜。
如今,他带着更深的谋划归来,所言之风险,必然是破釜沉舟、一锤定音之举。大梁内忧外患,已无退路。萧景琰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回应着梅长苏的眼神。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将再次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梅长苏接下来的计划,竟会如此大胆,甚至牵扯到皇室血脉,以及一个隐藏了数十年的惊天秘密……
06 (付费内容)
“苏先生,你我之间,何须言赌?只要是为了大梁,为了百姓,刀山火海,朕亦愿闯!”萧景琰语气坚定,眼中燃烧着对梅长苏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期盼。
梅长苏微微一笑,那笑容在月光下显得有些苍白,却又充满了力量。“好!有景琰这句话,我便放心了。”他缓步走到一旁的石凳上坐下,示意萧景琰也坐下。
“景琰,你可知,北燕与大渝联手,除了觊觎我大梁的富饶,更深层的原因,是为了一个被隐藏了数十年的秘密?”梅长苏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神秘。
萧景琰闻言一惊,他从未想过两国联手背后,还有如此复杂的隐情。“秘密?什么秘密?”
“这个秘密,与当年大梁与北燕、大渝三国签订的《三方和议》有关。”梅长苏缓缓说道,“当年,三国为了平息长达数十一惊,他从未想过两国联手背后,还有如此复杂的隐情。“秘密?什么秘密?”
“这个秘密,与当年大梁与北燕、大渝三国签订的《三方和议》有关。”梅长苏缓缓说道,“当年,三国为了平息长达数十年的边境战乱,在金陵签订了和议。和议中除了划分疆界、规定赋税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条款:三国轮流执掌一件象征着天下共主的圣物。”
“圣物?”萧景琰眉头紧锁,“朕从未听闻此事。”
“自然未曾听闻。这件圣物被历代帝王视为禁忌,知晓者寥寥无几。它并非实质的权力,而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上古时期天下共主的传承。据说,得此圣物者,可得天命所归,号令天下。”梅长苏解释道。
“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传说。”萧景琰不以为然。
“传说是真,圣物亦是真。这圣物每十年轮流执掌一次,如今,正是北燕执掌的最后一年。按照约定,明年年初,圣物就该归还大梁。但北燕新任主帅拓跋烈,却不愿归还,他妄图借此圣物,凝聚北燕民心,对外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从而发动对大梁和南楚的全面战争,一统天下。”梅长苏的声音渐冷。
萧景琰心中大震,这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危险。“所以,大渝与北燕联手,是为了分一杯羹,还是被拓跋烈所蒙蔽?”
“大渝自然是想分一杯羹。但拓跋烈真正的目标,并非只是大梁。他想一统天下,而大渝,不过是他利用的棋子。他向大渝许诺,事成之后,将大梁的东境之地尽数划归大渝。但实际上,他真正的计划是,待大渝与我大梁两败俱伤之际,再挥师南下,一举吞并大渝!”梅长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好一个拓跋烈!果然野心勃勃!”萧景琰怒道,“可这圣物,又与皇室血脉有何关联?”
梅长苏抬眼看向萧景琰,目光深邃。“景琰,你可曾想过,为何当年,北燕和大渝会同意签订如此奇怪的和议,并轮流执掌圣物?”
萧景琰沉思片刻,摇了摇头。
“因为这件圣物,只有拥有皇室血脉的人才能真正激活它的力量。而这皇室血脉,并非指普通的帝王血脉,而是特指当年上古共主留下的唯一血脉。这个血脉,如今正流淌在大梁皇室之中。”梅长苏语出惊人。
“什么?!”萧景琰震惊地站起身,“这怎么可能?!”
“当年,梁武帝为了稳固江山,将这个秘密彻底封存。他对外宣称圣物只是一个传说,并销毁了所有相关记载。但北燕和大渝的历代帝王,却从未放弃对这个秘密的探寻。拓跋烈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想要霸占圣物,正是因为他相信,他已经找到了激活圣物的关键——那就是,拥有上古共主血脉的传人!”
“他找到了谁?!”萧景琰感到一阵寒意。
“他相信,这个人就是……你。”梅长苏一字一句地说道。
萧景琰脸色煞白。“这……这简直是荒谬!”
“拓跋烈并非空穴来风。他手中有当年北燕密探留下的线索,指向大梁皇室。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发动全面战争,正是因为他想在攻破金陵后,在大梁皇室中寻找这个血脉传人,然后强行利用圣物,以证明他自己的天命所归。”梅长苏解释道。
“所以,我们的风险就是……”萧景琰看向梅长苏。
“我们的风险,就是将计就计,引拓跋烈入局。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秘密,反过来牵制他,甚至分化北燕和大渝。”梅长苏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完美的‘替身’,一个能够暂时冒充拥有上古共主血脉的人,去接触圣物,从而让拓跋烈相信他的判断,并按照我们的计划行事。”
萧景琰听着梅长苏的计划,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他知道,这绝对是一个一个完美的‘替身’,一个能够暂时冒充拥有上古共主血脉的人,去接触圣物,从而让拓跋烈相信他的判断,并按照我们的计划行事。”
萧景琰听着梅长苏的计划,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他知道,这绝对是一个大胆至极的计划,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但同时,他也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希望。
“替身……谁能承担如此重任?”萧景琰沉声问道。
梅长苏眼神微动,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说道:“这个替身,必须是皇室中人,且身份地位足够高,才能让拓跋烈深信不疑。而且,他必须足够聪明,能够配合我们的计划,演出一场足以以假乱真的大戏。”
萧景琰的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皇室成员的身影。但他很快发现,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符合梅长苏的要求。太子萧歆年幼,靖王萧庭生虽然沉稳,但身份毕竟是郡王,且他并非景琰亲生。
“苏先生,你心中可有人选?”萧景琰问道。
梅长苏轻轻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抹复杂的神色。“有一个人选,或许可以。只是,这个选择,对她来说,太过残忍。”
07 (付费内容)
“对她来说太过残忍?”萧景琰不解,皇室中还有谁能被梅长苏如此评价?他猛地想到一个可能性,心头一颤,脱口而出:“难道是……霓凰?”
梅长苏沉默片刻,点了点头。“正是霓凰郡主。”
萧景琰震惊不已。“霓凰?她并非皇室血脉,与所谓的上古共主之说,更是毫无关联。况且,让她去冒充血脉传人,这……这太危险了!”
“景琰,你先听我解释。”梅长苏眼神深邃,“霓凰郡主虽然不是皇室血脉,但她在南境的地位崇高,威望甚高。更重要的是,拓跋烈手中的线索,指向的并非是特定的某个人,而是‘大梁皇室中一位拥有特殊力量的女性’。而霓凰郡主,她常年镇守南境,曾多次以一己之力击退敌军,在边境将士和百姓心中,她就是战神,她的力量和威望,足以让拓跋烈产生误判。”
“而且,我并非要让她真的去激活什么圣物。我的计划是,让她在拓跋烈面前,扮演一个‘被发现’的上古血脉传人。拓跋烈会相信,他找到了那个人,并会试图利用她。而我们,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反过来控制局面。”
萧景琰听着梅长苏的解释,心中的震惊逐渐被理智取代。他知道梅长苏的计谋向来缜密,绝不会无的放矢。但他依然感到不安。“这太冒险了。霓凰是南境的守护者,若她有任何闪失,南境恐将大乱!”
“我明白你的担忧。”梅长苏轻叹一声,“所以,这需要一个极其精密的计划,确保霓凰郡主的安全。而且,这个计划,需要霓凰郡主自己同意。如果她不同意,我们绝不能强求。”
“那好,我会亲自去与霓凰商议。”萧景琰沉声说道。
“不,景琰。此事由我亲自去说服她。你身为帝王,不宜直接涉足此事。而且,霓凰与我,终究是故人。由我去说,或许更能让她接受。”梅长苏摇了摇头。
萧景琰犹豫片刻,最终点了点头。“也好。但无论如何,务必确保霓凰的安全。”
“我向你保证。”梅长苏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让霓凰涉险,对他而言,亦是一种煎熬。
商议完霓凰之事,梅长苏又将话题转回了朝堂。“景琰,户部尚书张敬一案,不能再拖了。边境战事将起,军需调配至关重要。若张敬继续掌管户部,恐生变数。而且,他背后的势力,也必须尽快铲除,以免他们在战时搅乱朝纲。”
“可此时发作,恐会引起朝堂震动,影响军心。”萧景琰担忧道。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巧妙的时机。一个既能清除张敬,又能震慑朝野,同时不影响边境战事的时机。”梅长苏眼中闪烁着寒光,“我已查明,张敬与北燕的一些商贾有暗中往来,甚至涉嫌出卖大梁的军情!”
“什么?!”萧景琰猛地站起身,怒不可遏。“他竟敢勾结外敌,出卖军情?!”
“这正是我们铲除他的最佳契机。我们可以将他与北燕勾结的证据公之于众,让他身败名裂,无人敢为他求情。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北燕示威,让他们知道,我大梁并非任人宰割!”梅长苏冷冷地说道。
“好!就依苏先生所言!”萧景琰眼中闪烁着杀意,“但证据务必确凿,不能给他任何翻身的机会!”
“放心,我已经派人去收集证据了。很快,就会有结果。”梅长苏平静地说道。
接下来的几天,梅长苏秘密住在宫中,与萧景琰彻夜长谈,将整个计划的细节反复推敲。他先是着手安排户部张敬一案。通过江左盟多年来积累的势力,他迅速收集到了张敬勾结北燕商贾、出卖军情,以及在南境囤积田产、贪墨军饷的铁证。
同时,梅长苏也秘密安排了与霓凰郡主的会面。在武英殿后的小径上,梅长苏向霓凰郡主详细解释了整个计划的始末,以及其中的危险。霓凰郡主听完后,脸色凝重,但最终,她还是答应了梅长苏的请求。
“长苏哥哥,只要能保大梁安宁,能护景琰周全,霓凰万死不辞!”霓凰郡主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梅长苏看着她,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霓凰郡主对大梁的忠诚,对萧景琰的情谊,从未改变。他向她承诺,一定会尽全力保护她的安全。
08 (付费内容)
一切准备就绪。
半个月后,早朝之上,御史大夫柳澄突然上奏,弹劾户部尚书张敬。他呈上了一叠厚厚的证据,详细列举了张敬在南境购置田产、囤积居奇、贪墨军饷的罪行。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张敬跪在殿中,脸色苍白,但他依然嘴硬,矢口否认。
“陛下,臣冤枉!这些都是污蔑!臣为大梁鞠躬尽瘁,绝无私心!”
然而,柳澄的证据确凿,张敬的狡辩显得苍白无力。就在此时,列战英突然上前,呈上了一份更具爆炸性的证据。
“陛下,臣奉命暗中调查,发现户部尚书张敬,竟与北燕商贾暗中勾结,出卖我大梁边境布防图!”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所有人都震惊不已,纷纷指责张敬的叛国行径。
萧景琰脸色铁青,他猛地一拍龙椅,厉声喝道:“张敬!你可知罪?!”
张敬彻底瘫软在地,面如死灰。他没想到,自己的罪行竟然会被查得如此彻底。
萧景琰当即下旨,将张敬革职查办,抄没家产,并将其打入天牢,择日问斩。同时,他下令彻查与张敬有关联的所有官员,绝不姑息。
户部尚书一案,犹如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朝堂。许多与张敬有染的官员纷纷落马,大梁的官场,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明。
与此同时,梅长苏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通过江左盟的渠道,将霓凰郡主“拥有上古共主血脉”的消息,以一种极其隐秘的方式,传到了北燕拓跋烈的耳中。
拓跋烈果然上钩。他本就对圣物和血脉传人深信不疑,如今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他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机会,只要得到霓凰郡主,他就能激活圣物,从而名正言顺地发动战争,一统天下。
于是,拓跋烈改变了原有的进攻计划。他不再急于与大渝全面开战,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请”霓凰郡主前往北燕。他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秘密潜入大梁边境,试图绑架霓凰郡主。
然而,这一切都在梅长苏的预料之中。
霓凰郡主在南境边境,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拓跋烈的精锐部队自投罗网。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拓跋烈派出的精锐部队,在潜入大梁境内后,便遭遇了埋伏。霓凰郡主亲自率领南境将士,将这支部队团团围住。
一场激烈的战斗爆发了。霓凰郡主身先士卒,英勇无畏,她的银枪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每一击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力。
最终,拓跋烈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主将也被生擒。
这个消息传到北燕,拓跋烈勃然大怒。他没想到,自己的计划竟然会失败得如此彻底。更让他愤怒的是,霓凰郡主竟然如此强大,这让他对“上古共主血脉”的传说,更加深信不疑。他认为,霓凰郡主之所以能如此轻易地击败他的精锐部队,正是因为她体内蕴含着强大的血脉力量。
与此同时,大渝也得到了消息。他们对拓跋烈擅自行动,且损失惨重感到不满。大渝皇帝开始怀疑拓跋烈的真实意图,两国之间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梅长苏得到消息后,嘴角勾起一抹浅笑。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09 (付费内容)
北燕拓跋烈的失败,以及大渝皇帝的猜忌,让两国联盟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梅长苏抓住这个机会,向萧景琰提出了下一步的计划。
“景琰,现在是时候分化北燕和大渝了。我们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大渝,秘密揭露拓跋烈的真实野心,告诉他们,拓跋烈真正的目标是吞并大渝,而非与他们共享大梁的土地。同时,我们也向大渝许诺,如果他们愿意与大梁联手,共同对抗北燕,大梁将给予他们丰厚的补偿,并保证两国世代友好。”梅长苏沉声说道。
萧景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苏先生此计甚妙!大渝皇帝本就对拓跋烈心存疑虑,若我们再添一把火,定能让他们反目成仇!”
“正是如此。”梅长苏点头,“同时,我们也要向北燕示威。虽然我们击败了拓跋烈的精锐部队,但这并不足以让他彻底放弃。我们需要让他明白,大梁的强大,远超他的想象。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在边境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震慑北燕。”
“军事演习?”萧景琰有些疑惑,“这会不会反而激怒北燕,让他们狗急跳墙?”
“不会。拓跋烈虽然野心勃勃,但他并非蠢货。他知道,在失去大渝的支援后,他无法单独与大梁抗衡。我们的军事演习,只会让他更加忌惮,从而选择退让。”梅长苏解释道。
萧景琰深以为然。他立刻下旨,派遣沈追作为特使,秘密前往大渝,与大渝皇帝商议联盟之事。同时,他命令蒙挚将军在北境边境,举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展示大梁的强大军力。
沈追不辱使命。他凭借着过人的口才和缜密的分析,成功说服了大渝皇帝。大渝皇帝本就对拓跋烈的野心心存芥蒂,如今得知拓跋烈竟然想吞并自己,更是怒不可遏。他当即决定撕毁与北燕的盟约,转而与大梁结盟,共同对抗北燕。
与此同时,蒙挚将军在北境边境的军事演习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梁将士士气高昂,军容整肃,各种新型武器装备也悉数亮相,让北燕的探子们看得心惊胆战。
拓跋烈得知大渝与大梁结盟,以及大梁边境的强大军力后,终于彻底绝望。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机会。他不得不放弃了攻打大梁的计划,转而开始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应对大梁和大渝的联合威胁。
至此,大梁的边境危机,终于得以化解。
然而,梅长苏的计划并未就此结束。
“景琰,虽然边境危机暂时解除,但拓跋烈对‘上古共主血脉’的执念,并未消除。他依然会想方设法地寻找这个血脉传人。所以,我们需要彻底解决这个隐患。”梅长苏对萧景琰说道。
“苏先生有何高见?”萧景琰问道。
“我们可以利用拓跋烈的执念,给他一个彻底的教训。我们可以安排霓凰郡主,在一次边境会晤中,假装‘意外’地激活圣物。但实际上,我们会在圣物中做手脚,让它在激活后,散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只会让拓跋烈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恐惧,从而让他彻底放弃对圣物的幻想。”梅长苏眼中闪烁着冷酷的光芒。
萧景琰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梅长苏这是要彻底摧毁拓跋烈的精神支柱。
“这样……会不会太过残忍?”萧景琰有些迟疑。
“景琰,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拓跋烈野心勃勃,若不彻底打消他的念头,他日后依然会成为我大梁的心腹大患。而且,这并非真正的伤害,只是让他尝到恐惧的滋味。”梅长苏语气平静,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萧景琰最终同意了梅长苏的计划。
在一次大梁与北燕的边境会晤中,霓凰郡主按照梅长苏的指示,假装“意外”地接触到了圣物。当她触碰到圣物的那一刻,圣物突然散发出一道耀眼的光芒,紧接着,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笼罩了拓跋烈。
拓跋烈只觉得一股钻心的剧痛袭来,仿佛有无数只虫子在啃噬他的骨髓。他发出了一声凄厉的惨叫,整个人倒在地上,浑身抽搐。他的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终于明白,他所追求的“天命所归”,不过是一场噩梦。
梅长苏的计划,再次取得了圆满成功。
10 (付费内容)
经过这场边境会晤的“意外”,拓跋烈彻底被打垮了精神。他不再提及“天命所归”和“圣物”,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最终在一年后病逝。北燕也因此陷入了内乱,无力再对外发动战争。大梁的北境边境,终于迎来了长久的和平。
大渝在与大梁结盟后,也得到了大梁的诸多帮助,两国关系日益密切,边境贸易往来频繁,百姓安居乐业。
朝堂之上,户部尚书张敬一案的彻查,也牵扯出了更多的贪腐官员。在萧景琰的铁腕手段下,大梁的官场变得更加清明,吏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大梁,在萧景琰和梅长苏的共同努力下,真正迎来了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盛世。
梅长苏在完成所有的计划后,身体也愈发虚弱。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他向萧景琰提出了辞行,希望能够再次隐居于世外,安度余生。
“苏先生,你真的要走吗?”萧景琰眼中充满了不舍。他知道,梅长苏的离开,意味着他将再次独自面对一切。
梅长苏轻轻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解脱。“景琰,你已是真正的明君,大梁在你的治理下,会越来越好。我留在这里,只会成为你的牵绊。而且,我的身体,也确实需要静养。”
萧景琰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好,苏先生。朕尊重你的选择。但请你答应朕,若大梁再有危难,你一定要再回来!”
“放心,景琰。只要大梁需要,我定会归来。”梅长苏轻声说道。
在告别了萧景琰和霓凰郡主等人后,梅长苏再次踏上了隐居之路。他带着晏大夫和黎纲,离开了金陵,寻了一处山清水秀之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然而,他并未完全脱离尘世。江左盟依然在他的掌控之中,他依然在暗中关注着大梁的一切。他知道,只要萧景琰在位,大梁就会永远繁荣昌盛。
多年以后,大梁的史官在记录这段历史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帝王景琰,文治武功,开创盛世。然其背后,更有麒麟才子梅长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使大梁长治久安,万民乐业。”
而关于梅长苏的最终去向,则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团,只留下一个传说,在民间流传。
梅长苏的归来,犹如一场春风,吹散了大梁上空的阴霾,让萧景琰的帝王之路更加稳固。他与萧景琰并肩作战,智计无双,再次为大梁铸就了不朽的辉煌。麒麟才子的传奇,未曾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地刻在了大梁的史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