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神宠物黑化乱天下,我却抱得美人归调教她
188
2025-07-06
英国爆料中国导弹运中东? 伊朗媒体配合演戏,中国回应暗藏玄机!
一张模糊的卫星图、几个匿名情报官员的爆料,再加上伊朗官媒的推波助澜,中东的舆论场又上演了一出“中国军售悬疑剧”。 英国《中东之眼》突然捅出猛料:伊以停火不到半个月,中国已通过陆路向伊朗秘密运送八个营的“红旗-9B”防空导弹,交易方式竟是“石油换武器”,每套折价50万桶原油! 消息一出,伊朗梅尔通讯社火速跟进,配图红旗-9B导弹照片,还援引“匿名信源”声称“石油已支付”。
以色列《今日报》坐不住了,连夜向中国驻以使馆求证。 中方回应干脆利落:“报道不实。 ”接下来的三句话才是重点,“中国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不向交战国出口武器”“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资”。
伊朗防空漏洞被扒了个底朝天
这场传闻的“合理性”,源于伊朗在冲突中的惨痛教训。 以色列约1200次空袭中,平均每天近百架次战机突防,把伊朗的防空体系撕得粉碎。 号称“伊朗版S-400”的国产“巴瓦尔-373”系统形同虚设,连老旧的俄制S-300都被打得七零八落,30%的现役战机化为废铁,多个空军基地被精准摧毁。
更丢脸的是战术失误:以军特种部队提前渗透到伊朗防空阵地附近,用微型导弹破坏关键设备;战机甚至绕开防空密集区,从里海上空迂回突袭。 伊朗防空雷达的盲区和指挥链的混乱,在实战中暴露无遗。
历史合作曾是“蜜月”,如今只剩“传说”
上世纪80年代,中伊军贸热火朝天。 歼-7战机、红旗-2防空导弹、C802反舰导弹源源不断输入伊朗,甚至被仿制成“努尔”导弹,成为其国防支柱。
2013年后,联合国制裁收紧,中伊军贸一夜归零。 伊朗防长访华时曾眼馋歼-10CE战斗机,却因支付难题(伊朗外汇短缺)和政治风险搁浅。 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中伊官方军事贸易额始终是零。
伊朗自导自演? 三大破绽露了马脚
破绽一:时间对不上。 红旗-9B这类战区级防空系统,从谈判、生产到人员培训至少需数年。 停火协议墨迹未干,导弹就“已到货”?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破绽二:运输无痕迹。 全球航空监测网未捕捉到中伊间大型运输机活动,陆路通道也无实锤证据。所谓“陆路秘密运输”,更像是好莱坞剧本。
破绽三:石油支付疑云。 伊朗宣称“用石油换导弹”,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伊朗原油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且多为转手贸易。 若真用50万桶原油换一套导弹,八个营的体量足以拉高伊朗对华石油出口十倍,数据上却毫无波动。
伊朗为何配合演戏?
冲突后,伊朗陷入战略孤立:俄罗斯因乌克兰战场无力支援,S-400采购计划无限期搁浅;叙利亚、真主党等“抵抗之弧”盟友元气大伤。 面对美以“未摧毁核设施”的虎视眈眈,德黑兰急需一张“中国安全牌”唬人。
在西方认知中,高端武器交易常伴随安全承诺。伊朗炒作“中国导弹到货”,就是想狐假虎威,暗示自己获得了大国的庇护。 梅尔通讯社的配图和匿名爆料,正是这出戏的“关键道具”。
中国声明暗藏两个潜台词
中方辟谣时特意强调“不向交战国售武”,潜台词很明确:想买中国武器? 先和以色列彻底停火! 而“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资”一句,则暗示连雷达部件、导弹燃料等敏感物资也会卡死,绝不给伊朗钻空子的机会。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近年对中东军贸额暴涨42%,客户却是伊朗的“对头”,阿联酋采购“沉默猎人”激光防空系统,沙特引进翼龙无人机生产线,埃及更把红旗-9防空导弹集成进指挥体系。 这种“只卖防御装备、不碰冲突双方”的策略,让中国既赚了钱,又避了坑。
中东各方都在“借题发挥”
美国盟友借机炒作“中国破坏地区平衡”,阿拉伯国家盼中国加大调解力度,以色列则担心中伊走近改变地缘格局。 而中国用一纸声明,把各方试探挡了回去。
回头再看伊朗:一边喊着“自主国防”,2022年军费中68%投入自主研发;一边又放风“求购中国导弹”,暴露了其战略焦虑。 中国的态度很清晰:红线之内,谣言止于智者;红线之外,生意照做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