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去屑洗发水推荐?
185
2025-07-24
亲手送上的千亿大单,怎么就成了扎向自己后背最狠的那把刀?
这事儿还得从法国人说起,那感觉,估计比吃了苍蝇还难受。本来以为抱上了澳大利亚这条“大腿”,签了个被称作“世纪合同”的潜艇大单,价值换算过来得有好几千亿人民币,这买卖能让法国的军工企业吃上好几十年。
马克龙估计做梦都能笑醒,毕竟这不仅是钱的事,更是法国全球影响力的一次完美展示。
可谁能想到,好梦做得正香,一盆冰水就从头顶浇了下来。2021年9月的一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突然手拉手开了个发布会,当着全世界的面宣布,哥仨要组个叫“AUKUS”的新群,群里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美英帮着澳大利亚造核潜艇。
这消息一出,全世界都懵了,最懵的还得是法国人。澳大利亚的核潜艇订单,不就是从法国买的那批常规潜艇升级一下吗?现在直接把法国这个卖家给踢了,连个招呼都没打。
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气得话都说不利索了,直接用了“背后捅刀”这个词,说这是盟友间彻头彻尾的背叛。这还不解气,法国史无前例地把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的大使都给叫回了家,这在外交上,基本就等于公开撕破脸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这事儿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大家这才看明白,在所谓的“盟友”关系里,温情脉脉的面纱下面,藏着的都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法国的潜艇订单被抢,还只是看得见的损失,那些看不见的,才更让整个欧洲大陆感到脊背发凉。
军事上的背刺还带着响儿,经济上的釜底抽薪那可是静悄悄的。美国那边,一部《通胀削减法案》搞得欧洲鸡飞狗跳。这法案听名字挺唬人,又是通胀又是削减的,但核心就一句话:只要你来美国开厂搞新能源、造电动车,我就给你大把大把的补贴,钱多到你不敢想。
这就好比你家隔壁开了个超市,所有东西都打一折,还送鸡蛋,你家门口的小卖部还怎么活?欧洲的企业家们又不傻,算盘珠子一拨,发现去美国建厂,光拿补贴就能拿到手软。
瑞典那家挺有名的电池公司叫Northvolt的,老板就公开吐槽,说美国的补贴政策太诱人了,他们得重新考虑一下是不是要把欧洲的投资计划先放一放,挪到美国去。
这话一说,欧洲的政客们心都凉了半截。这哪是抢生意啊,这简直是在刨欧洲未来几十年的工业根基。新能源、电动车,这都是欧洲铆足了劲要跟中美掰手腕的赛道,现在倒好,裁判亲自下场,不仅吹黑哨,还直接把你的主力队员往他自己队里拉。
法国总统马克龙急得跳脚,跑到美国去当面跟拜登抱怨,说你们这么干会“分裂西方”,你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却把烂摊子甩给了我们。
可抱怨归抱怨,美国人是铁了心要把制造业往回拽。于是乎,大家就看到了这么一幅奇景:一边是欧洲领导人苦口婆心地劝企业们“要有大局观”,另一边是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宣布关闭欧洲工厂,转身就去美国投资建新厂。
德国的企业更是组着团地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跑,据说有60多家,那场面,跟赶集似的。
这时候,很多人又想起了特朗普还在位时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大马金刀地靠在椅子上,对面坐着一排欧洲领导人,个个正襟危坐,那神情,活脱脱就像一群等着老师训话的小学生。
当时欧洲媒体还觉得这是奇耻大辱,现在回过头来看,那张照片简直就是美欧关系最真实的写照——你以为我们是平等的伙伴?不好意思,在我眼里,你们只是需要听话的“小弟”。
当然,欧洲内部也不是没想过要“硬气”一把。可问题是,这帮“小弟”自己还心不齐。就拿对美国的科技公司征税这事来说,法国跳得最高,嚷嚷着必须收“数字税”,不能让美国科技巨头在欧洲赚得盆满钵满,却不怎么交税。
可德国就犹豫了,为啥?因为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每年要卖大把的汽车到美国去,占德国GDP的比重比法国高多了。德国生怕惹恼了美国,回头汽车关税给你一加,那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还有更直接的,像匈牙利这种,能源上还指望着美国,一到欧盟要投票搞什么反制措施的时候,人家直接就投了反对票。这就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欧盟二十多个成员国,各有各的小算盘,想拧成一股绳对外,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其实,欧盟手里不是没牌可打。他们自己也搞过一个叫INSTEX的结算系统,专门用来应对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后对伊朗的制裁。这套系统的初衷是好的,想绕开美元,让欧洲企业能继续和伊朗做生意。听上去是不是挺牛的?简直就是挑战美元霸权的“王炸”。
可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这套系统是建起来了,但没几个欧洲企业敢用。为啥?都怕啊!怕美国的“长臂管辖”。
你今天用了这个系统跟伊朗做了笔生意,明天美国就能把你列入黑名单,让你在美国的生意全黄了,甚至把你踢出全球美元结算系统,那公司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这手所谓的“王炸”,最后成了一张废牌,一个摆设。
眼瞅着在西方这个圈子里总是被“老大哥”欺负,内部又一盘散沙,一些欧洲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东方。而另一边的中国,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以前,中国总想着多交朋友,希望把欧洲拉过来,形成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但经历了几次三番的摇摆和背刺后,中国也看明白了:指望欧盟能完全独立自主地做决策,不现实。关键时刻,它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倒向美国。
既然如此,那就干脆别费那劲了。你打你的,我做我的。政治上虚头巴脑的东西先放一边,实实在在的生意继续做。于是,我们看到中欧班列一趟趟地跑,比以前更忙了;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在德国拔地而起,直接给宝马供货;法国电力集团也跑来和中国签核能协议。
这些合作,都是在欧盟天天喊着要“去风险化”、“反经济胁迫”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毕竟,经济规律是不会骗人的。德国的车企一边听着政府的警告,一边默默地在中国扩大产能。
立陶宛当初跳得最高,跟着美国反华,结果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最后还不是得悄悄地恢复对华出口。荷兰国际集团就有个报告说得很直白:经济规律最终会战胜政治操弄。
说到底,欧洲现在就卡在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它的安全,得指望美国主导的北约;可它的市场和繁荣,又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这种“人格分裂”的状态,让它在两个巨人之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
柏林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有个专家叫韩博天,他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盟对美国的每一次妥协,都只会让美国下一次更加肆无忌惮。
当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哀叹“美国犯下了巨大的经济错误”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这个错误造成的苦果,最终却要由欧洲人自己来品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的眼泪而停留,当棋子开始思考自己命运的时候,整个棋局或许就已经悄然改变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