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部称,他们收到了普京的命令,允许外国记者进入波克罗夫斯克和库皮扬斯克地区,准备停火5至6小时

85 2025-11-21 17:05

普京设下“记者通道”,乌克兰紧急警告:这是第二个“伊洛瓦伊斯克陷阱”

俄罗斯总统普京出招了,这次不是导弹,而是一张发给全球记者的“特别通行证”。 俄国防部宣布,在乌克兰东部战线最激烈的波克罗夫斯克和库皮扬斯克方向,将设立临时停火窗口,邀请外国记者进入战地实地采访。 然而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乔治·季希的回应几乎要冲破纸面:“不要相信普京提出的任何‘走廊’,我见过其后果——2014年伊洛瓦伊斯克。 ”

这场突如其来的“记者通道”提议,发生在俄军宣称已完全包围两地逾万名乌军士兵的背景下。 普京表示,俄军愿意停火2至6小时,确保记者安全进入被封锁区域,与被困乌军直接交流。 而乌克兰方面不仅断然拒绝,更警告任何未经基辅批准进入俄控区的记者都将面临法律惩罚。

波克罗夫斯克战场已进入决战阶段,俄军控制当地约70%区域,正推进至市区核心地带。 库皮扬斯克作为哈尔科夫东部的交通枢纽,同样岌岌可危。 俄军战报显示,两地被困乌军总数约1.4万人,已完全失去突围通道与补给线。

乌克兰军方承认战况艰难,但坚决否认被“全面包围”。 然而流出的情报显示,乌军四次突围尝试均被击退,士兵们不得不依赖无人机投送补给,战斗力持续衰减。

普京此次提议堪称心理战的精巧之作。 他特意强调“基辅当局将借此机会决定其公民的命运”,并将停火时间设定在短短的5-6小时。 这种安排既给了记者足够的时间进入采访,又不足以让被困乌军大规模撤离。

更微妙的是,俄方特别强调“欢迎西方记者参与”,显然希望借助国际舆论放大乌军的困境。 一旦镜头下的残垣断壁和疲惫士兵传遍全球,可能对乌军士气造成致命打击,甚至影响西方援助阵营的团结。

西方主流媒体对此表现出惊人的谨慎。 BBC、CNN、《纽约时报》等机构均未积极回应俄方的“邀请”。 一位英国媒体人点破了大家的顾虑:“没有第三方保障的战地走廊,可能既是媒体样板区,也是安全陷阱。 记者进去后,看到的未必是战场,而是舞台。 ”

这种担忧有其历史依据。 2022年,曾有CNN战地记者在赫尔松附近尝试进入“由俄方允许的采访区”,结果在途中遭遇炮击,不得不中断任务。 自此,西方媒体对“单方宣布的走廊”普遍抱有高度戒心。

乌克兰方面反应激烈,其根源在于2014年伊洛瓦伊斯克的惨痛记忆。 当时乌军被俄军包围,俄方承诺开设“人道通道”允许乌军撤离,却在撤离过程中发动袭击,导致大批乌军伤亡。 这段历史被乌克兰军界视为“骗局的血证”,也成为乌方对任何俄方“人道提议”高度警惕的原因。

从法律角度看,乌方的立场有其依据。 根据《日内瓦第四公约》,战区设立“人道主义通道”必须取得交战双方同意,并需有中立方或国际组织监督实施。 而俄方此次通告既无乌方授权,也无联合国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与,其合法性存疑。

在这场舆论战中,普京政府巧妙利用了信息时代的特点。从马里乌波尔、赫尔松到巴赫穆特,俄军多次使用类似的“窗口策略”:制造短暂停火,允许特定记者进入“安全区域”,安排“采访民众”“视察医院”等画面,再通过媒体扩散至社交网络。

这种模式不仅让冲突区域显得“安全化”“文明化”,还可能让外部观察者产生“战况已稳”的错觉。 此次普京主动加上“欢迎外国记者”的标签,目标已不仅是展示秩序,更是争夺国际媒体圈中立地带的声音。

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在公开讲话中罕见感谢中国“帮助阻止冲突扩散”,称这“很重要”。 这一表态引发西方智库与媒体的广泛猜测。 分析认为,泽连斯基此举暗含离间中俄关系、向欧美施压等多重考量,试图在美欧援助疲劳期寻找新的突破口。

战场态势图显示,若库皮扬斯克与波克罗夫斯克最终易主,乌东战线将面临系统性崩塌。 两地不仅是后勤动脉,更关系到整个顿巴斯防线的战略纵深。 一旦失守,恰西夫亚尔、斯拉维扬斯克等关键城镇将直接暴露于俄军炮火之下。

与早期大规模装甲突击不同,当前俄军采取的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消耗战”。 在红军城战役中,俄军使用苏-34投掷FAB-500制导炸弹摧毁高层建筑,同时以高射炮、坦克编组提供火力掩护,逐步蚕食乌军控制区。 这种打法虽然进展缓慢,却能最大限度减少己方伤亡,同时耗尽乌军有生力量。

普京的“记者通道”提议,恰好在俄军测试“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和“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之后不久出现。普京宣称这些武器“无法被拦截”,并向受伤士兵承诺“每一位战士的付出都至关重要”。 这些动作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战略图景:在展示军事实力的同时,争取道义制高点。

面对普京的心理战,乌克兰方面除了警告记者和法律威胁外,似乎缺乏更有效的反制手段。 美国援助减少,欧洲支持疲软,加上冬季临近,乌克兰政府必须在坚守国土与保存实力间做出艰难抉择。

这场围绕“记者通道”的博弈,折射出现代冲突的复杂本质。 子弹和炮弹之外,话语、图像与信任的争夺同样能决定国家命运。 普京的提议不仅考验着乌克兰的反应,也考验着国际社会对战争伦理的认知边界。

下一篇:谈判破裂!巴基斯坦发出警告,随时可消灭塔利班,将他们赶回洞穴
上一篇:厄立特里亚钢轨扣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