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巨作《轩辕剑帝》,速速入坑,不然你要后悔了!
200
2025-07-11
她看过书,也写过诗,跟了一个臭小子十五年!
自从她和他偷跑的那天起,她就没想过要回头,结果对方最后给了她四个字:“咱俩不合。”
高君曼,这位将门闺秀,生在1886年,家住安庆。她老爸高登科可是个了不起的武将,清末把守安庆,那是先当协领后做统领,带着兵丁捍卫城墙!
母亲亓氏是高登科的老伴,家底干净,人也温柔得像个小绵羊。
高君曼有个姐,叫高大众,比她大了整整十二年,性格憨厚,识字不多。虽然俩人同爹不同妈,但感情还挺不错的。
家里对君曼可是一味疼,六七岁就把她送进私塾,后来还直接把她送上了北京的高等女子师范!
那时候,姑娘们读书的机会少得可怜,能考上师范的简直是凤求凰!
高君曼可真聪明,背诗飞快,练字还特别讲究。老师说她像个小男生,同学们则觉得她挺敢的。家里人老觉得女孩子别太张扬,可她就是听不进去!
新潮教学搞出来的,不仅有书本里的东西,还有脑袋瓜子里的灵光。
她在看《天演论》,听别人说革命的事,偷偷地爬上电脑写文章投稿,还悄悄去男校溜达听课程!
高家表面上老古板,但心里面也得认,咱这姑娘将来肯定呆不住在绣坊里!
她二十二岁的时候,运气突然来了个大转弯。
这一年,她去姐姐家串门,地点在上海,姐夫叫陈独秀,是个地道的安徽汉子,负责编辑《安徽俗话报》,酷爱写稿,脾气火爆,交际广泛,嘴巴犀利无比,那年他刚踏入三十岁的大门。
高君曼和他第一次真正搭上话,是在那阳台上闲聊的。
她问他:“你咋就那么迷鲁迅呢?”
他咧嘴一笑,回答道:“因为他这家伙比我更狠!”
之后两人聊得热火朝天,姐夫突然像个老友,又像个教授,最后居然变成了——爱侣!
1909年年底,有一出大戏,上演了!高君曼对家里说,她想在上海多待几天,结果她姐姐竟然没给她泼凉水。
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人没影,信没音,再有小伙伴送信来,内容简直像炸弹一样让人惊掉下巴!
她非得和陈独秀搭上红线,消息一到安庆,高家直接炸了锅!
老爹气得直冒烟,老妈一听就晕了,大家伙儿也都惊呆了——老公跟小姑直接跑了,这话真说不出口!
陈独秀这家伙也没啥好隐瞒的,1910年春天,他和高君曼直接扛着行李搬到杭州,随后又跑去上海,俩人光明正大地凑在一起过日子。
陈独秀说,他们是真心相待,不怕外界流言,但咱这事儿可不是讲道理的问题,而是脸面的问题!
那会儿,姐夫和小姨子搞到一块,地方报纸能连续报上三天,茶馆里的老头老太太能唠叨半个月!
两家亲戚像打鼓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劝,写信的、上门的、找人帮忙的,招数层出不穷,可陈独秀根本不理会,高君曼更是连个回复都不给,连娘家的门槛都懒得踩一下。
她跟家里的关系撇得一干二净,等于直接把回家的路给堵死了。
她对陈独秀有崇拜之情,这小子能写文章、讲理论,站在台上就像个发电机一样。
她本来只会吟诗作对,没想到这小子却跟她谈起了那些啥共和、民主、平权的,讲得国破家亡、民族未来的事情。
他们一会儿闲聊书本里的梦,一会儿又聊起推翻世界的豪情;有时讨论吃啥,有时又在说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算我再怎么有历史感,也不得不说:“我根本比不上她!”
她明白她老公的心早就飞出家门了。
一私奔就发现日子过得像捡破烂,俩人窝在上海法租界旁边的破房子里,窗户漏风得像筛子,人来人往闹得连觉都睡不好。
啥都没准备,父母也没点头,规矩全忘了,媒人也睡大觉,他们就剩下那股子爱和一丝不苟的执着。
街坊邻里总是不闲着,八卦的声音像是个永不停息的嘟嘟车。
有人说陈独秀心肠硬邦邦,有人说高君曼不太守规矩。
是热闹得很:“姐夫跟小姨子一块跑了”,简直像老电影里的喜剧片!
可高君曼一点儿都不脸红,她照样每天埋头苦读,写写画画,偶尔还把自己的文章往外面一扔,有时也帮着陈独秀整理文件、抄笔记。
她坚信这段爱情值当,甚至跟旁边的人夸口:“将来他必成大器,我能陪着他走这条路,真是我好万幸呀!”
他们在上海租界过的那段日子,虽然钱包不鼓,但乐趣却多得很!
隔壁邻居个个都是研究怪,陈独秀外头吵得不可开交,她在屋里悠闲地泡茶做饭,这就是革命生活的日常啦!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打响了,陈独秀往南奔去支援,高君曼也跟着一块儿溜达。
有时候在报社敲键盘,有时候在茶馆和人碰头,她啥活都干,只要是陈独秀吩咐的,问啥道理都是多余的。
她把所有的都赌上了,连名字都给改了,从高小众变成了高君曼,真是一股豪气!
她说那个“曼”字是想要个优雅的意思,还有一点儿劲儿,她不想当平凡人,更不愿意在谁的光线下晃悠。
这趟狂奔最后还是没能跑到终点,感情再急也架不住现实在那儿扭着脚步。
高君曼这位大侠,真正投身革命江湖,是在1915年那会儿,之前都是练习生!
这一年,《新青年》杂志开张啦!
陈独秀在上海的洋人区搞了本杂志,想聊聊民主、科学和文学的创新,结果没人买账,就连他的朋友们都直言不讳:“你这是在搞危险游戏呀!”
他像只疯兔子一样窜上去,稿子一篇接一篇地捞,文章一段连着一段地修,整晚整晚地瞎弄排版,封面都亲自来抹!
外面的人只看到闪闪发光的表面,谁又知道这本杂志最开始是靠哪个大腕儿给撑着的呢?
《新青年》这玩意儿火得不得了,读的人是越来越多,写字的也是越来越牛,从胡适到鲁迅再到李大钊,一个个都在这里搞活动!
陈独秀成了学界的明星,风头正劲,而高君曼则在一旁默默支持。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了,北京的学生们快要炸开锅了,陈独秀忙着写小纸条、准备演讲和发布通知。
高君曼在后面忙得跟蚂蚁搬家似的,偷偷藏文件、换衣裳、烧稿纸,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时间!
那年,陈独秀被抓,把他送去天津。高君曼一边找朋友帮忙救人,一边收拾家里,还得照顾生病的儿女,真是忙得像陀螺!
她那时已经得了肺结核,咳得跟打鸣似的,还发烧,整天虚得像只纸片,但她从来不叫唤。
上海、北京、广州,她跟着陈独秀飞来飞去,别人住宾馆,她们就搞个民房;别人有帮手,她当全职管家。
别看当时忙得飞起,真没几个人记得那年七月的会议,都是高君曼在背后费尽心思租地方、点外卖、传小道消息!
她直接跑到法租界,和警察来了一场斗智斗勇,把一次突袭给成功挡了下来。
她的名字没上史册,她的成就就在生活里,挣的钱不够多,身体也越来越糟,还得忍受孩子旁边捣乱。
1916年,《民国日报》上发表了她的《月词》和《送春诗》。
这歌词里没啥名字,都是些深意。有的人说她是民国的第一女词人,也有人认为她是浪漫革命的低调代言人。
她从来没想着要成名,心里只惦记着把事情搞定。
他们的日子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吃香的,一会儿吐苦水。好时候有钱拿,有朋友请吃喝,孩子也能吃上药;坏的时候连三餐都不够,房租像鬼追一样,要命,孩子热得像锅里的饺子,可医生却躲得远远的。
她蹲过班房,连娃都带进去,没问过要啥名分,只要能一起做事,就一直待着。
自从1922年开始,事情可真是一团乱麻啊!
感情的凉凉和分开的结果的开始,竟然是一对小屁孩!话说在1915年,陈独秀把俩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从老家搬到上海念书了。
这俩家伙都是从身高吃饭长大的,岁数不小了,脾气都挺硬。
高君曼心里一阵发软,瞅见那俩小家伙总是吃得没滋没味、睡得不踏实,心想着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一起过日子。
陈独秀摇摇头,表示不乐意,直言他们得“受罪”,还说她这是“女人的心肠”。
这都不是头回吵架了,孩子怎么教、钱怎么花、家里活儿谁来做,两口子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宽。
高君曼想过安稳日子,盼着小孩认认真真读书;陈独秀则觉得革命可马虎不得,不跟家庭的琐事纠缠。
他们开始吵架,有时候把碗摔得稀巴烂,有时候把门甩成乒乓球,最戏剧性的是直接上演“拳拳到肉”的大戏。
陈独秀的态度越来越炸,为啥讲道理却像个冷冰冰的大叔,他对她直说“你就是个资产阶级的暖心小可爱”,还嫌弃她“放不下那点儿家务事”。
她就像个闷葫芦,咳咳咳,结果咳出点红液体来。
自从1922年开始,俩人越走越远,陈独秀忙得像个陀螺,高君曼则在家里照顾娃,信件写得像大熊猫一样稀罕,话儿更是像捉迷藏一样难找!
她坐窗边发愣,写的东西也没啥意思了。
1925年春天,她打点好了行李,牵着儿子陈鹤年和女儿陈子美,向南京进发了!
那是个老掉牙的家族旧宅,院子里杂草疯长,墙皮都脱落了。
她没掉泪,就扭头来一句:“这儿真是忒静了!”
自从那天开始,她跟陈独秀就没碰上过面了。
陈独秀每个月寄三十块钱的生活费,她既没说收也没表示感谢,自己带娃、买药、做饭,硬是靠自己一点点过活!
她不再写信,不再提那个老家伙陈独秀,就只是一心写日记,把孩子们的笑声和春天的风记录下来。
1930年,姐姐高大众撒手人寰,这辈子连丈夫和妹妹的影儿都没见到过。
第二年,南京的春天冷得像个熊猫,高君曼一直躺在床上,肺结核这货又来了,咳得天昏地暗,药吃了也不管用。
她半身弯着,窝在床边,穿着那件破衣服,目光直勾勾盯着外面的小雨。
1931年冬天,高君曼这位大爷居然在43岁就“踏入另一个世界”了,真是让人唏嘘啊!
这场葬礼像是悄悄地过家家,亲戚朋友寥寥无几,送她最后一程的就几个老搭档。她的坟头上连块碑都不见,只有一根简单的木头在那儿闷着。
她跟陈独秀,杳无音信,再也没碰头过。
人生就像一场大戏,年轻时那股热血沸腾,后来回头看,真是闹剧一场!
要是人生能重来,她还会不会走这条路呢?真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