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舰频繁现身菲律宾,暗中加码武器引发紧张
123
2025-07-18
国庆刚过,朋友圈还挂着“假期综合症”的牌子,我却被一场地图界的“小战争”逗乐了。
百度地图新搞了个“爱去榜”,直指高德那早就上线的扫街榜。
两大巨头闹起矛盾来,不是抢饭碗那么简单,倒像是在地盘上耍小聪明。
你以为这俩榜单会给咱们甩出靠谱接地气的本地美食清单?
哈哈哈,那真是天真得让人想笑——打开全是网红店铺轮番轰炸,排队长龙绵延不断,好像吃货们都只认这些名字。
说到高德扫街榜,一开始吹得挺响亮:海量导航数据加持,把城市最热打卡点精准呈现出来,让用户少踩坑。
我信了你的邪!
亲自体验一次,一个月后又复测,这感觉跟看了一部剧情烂尾的大剧差不多。
前几名多数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网红餐厅,你懂那味儿吧——排队能把人生耗掉,但味道呢?
有时候连路边摊都赢不了。
而且更尴尬的是,有些店居然挂起“高德扫街榜”牌匾,自封官方认证,我看的时候忍不住翻白眼:这是做公益还是变相卖广告?
百度也坐不住,赶紧推出AI版排行榜。
据说用的是庞大的用户行为数据,还加了大众点评和携程口碑“双保险”。
跳转流程复杂得让我怀疑人生,看完推荐标准我直接蒙圈,这到底是谁拍脑袋定规则啊?
权威在哪儿,全民皆迷糊中招。
名字长短忘记没关系,只记得操作流畅度和可信度之间好像隔着银河系。
再扯扯那些分类,“全民爱去”、“游客爱去”、“本地人爱去”,听起来挺玄乎对吧?
长沙那个文和友海信广场店竟然拿第一!
作为土著我敢打包票,大部分本地人宁愿躲开这里的人潮汹涌,也不会特意跑过去凑热闹。
这家店代表啥生活方式嘛?
第二名倒是不少地方跟高德重合的小辣馆出现,可离市中心黄兴广场、太平街这么近,就算商业化严重,也不过就是普通辣馆中的中游水平罢了。
在湘菜江湖里,说它顶尖简直是抬举。
重点来了,本地人栏目应该才靠谱点吧?
结果名单第2名离城区整整61公里,高速狂奔两个小时往返;还有一家月饼专卖……谁现在还送月饼呀?
!
推荐这玩意对日常百姓来说,是在帮忙还是添堵?
价格贵成标配,无论哪个平台,都逃不开花钱买关注。
不管产品质量咋样,只要敢贴上官方标签,瞬间香饽饽,人们被营销轰炸洗脑,看着数字蹭蹭上涨,不禁感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泡沫,比房产泡沫膨胀得快。”
换个角度讲,如果地图APP只是基础导航工具,那么搞排行榜确实能锁死用户,提高黏性和盈利。
但现实很扎心,没有哪款软件能完全摆脱利益驱动下内容走偏的问题。
从大众点评、美团到淘宝评价系统,被刷单水军弄得乌烟瘴气已久,当百度、高德这种大厂涉足,更希望他们稳一点,可惜事与愿违。
他们互相模仿套路,却忽视一个根本问题:大家真正需要什么信息?
答案其实简单——准确、有价值、客观可信,而不是围绕几个爆款制造虚假繁荣。
“AI智能+大数据”神话也救不了局面,因为算法背后的目标设定,总归有人为操控。
一旦利润进来,再牛的数据模型都会倾向商家,对消费者而言无非披羊皮狼而已。
难道我们该把所有排行一棒子打死吗?
别激动。
有时对于外乡游客快速了解热点区域,它们确实有参考意义。
但关键在于眼睛擦亮,否则容易入坑。
当企业用炫目的数字包装粗制滥造内容,我们只能硬核过滤噪音,不给垃圾留活口。
乱象丛生,有解药么?
或许只有深挖社区力量、本土文化积累,多元开放透明的数据交叉验证,加监管监督机制才能慢慢改良。
当然,这条路漫长曲折,需要耐心磨砺。
不过成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每一步脚印必须踏实沉稳才行!
类似情况不仅限于地图领域,体育圈最近也是风波不断,比如某明星球员家庭矛盾曝光,引发网友疯狂扒皮,各种声音吵成一锅粥。
有趣的是,大伙拿放大镜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己家西瓜视而不见。
这社会心理映射,让我忍不住思考现代舆论环境下隐私保护与公众知情权之间微妙平衡,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放大效应,到底利弊如何掂量?
所以,下次看到闪耀招牌或者神秘排行榜,不妨先冷静想想幕后推手是谁,他们到底编织什么故事,然后用你的独立思考力点赞或者吐槽。
我很好奇,你有没有从这些App发现过宝藏美食或者隐藏景点呢?
聊聊呗,说说你的经验。
这江湖永远充满未知,也正因如此才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