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出售中国公司股权,只差临门一脚
2025 年 10 月中旬,咖啡巨头星巴克的中国业务股权重组进入关键倒计时。据多家媒体报道,上周已有五家私募股权机构提交具有约束力的报价,凯雷集团与博裕资本成为首选合作伙伴,交易预计将于本月底前敲定,这场牵动中国咖啡市场格局的股权变动已近 “临门一脚”。
此次交易的核心框架已逐渐清晰。不含仍在谈判的特许权使用费,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 40 亿美元,而算上保留股份价值与未来特许权收入,交易总价值预计超 100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对中国业务的持股比例从 7 月初传言的 30% 提升至拟保留 49%,这一调整凸显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意味着交易后仍将保持单一大股东地位。除凯雷与博裕外,红杉资本、春华资本和方源资本也参与了竞标,竞购者最终可能组成财团联合收购,星巴克正重点评估竞标者改造供应链与维护本地合作的能力,这让本土私募机构具备天然优势。
股权出售的背后,是星巴克在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战略取舍。从业绩来看,尽管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 8% 至 7.9 亿美元,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增长,但这一规模仅为北美市场的十分之一,且同期瑞幸营收已达 123.6 亿元,约为星巴克中国的 2.5 倍。门店扩张与效益增长的失衡更为突出,目前中国 7828 家门店数量接近美国本土一半,却面临一二线城市自我分流、下沉市场回报周期长的难题。
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成为关键推力。瑞幸、库迪等品牌以 “9.9 元咖啡” 重构价格体系,其 “快取店 + 加盟” 的轻资产模式将单店成本压缩至星巴克的 1/3,而星巴克坚守的 “高端直营 + 第三空间” 模式带来高租金与人力成本,在低价竞争中缺乏弹性。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已从巅峰时的 42% 滑落至 2024 年的 14%,品牌溢价逐渐消解。
对于星巴克而言,这笔交易是战略重构而非撤离。北美市场以不足 50% 的门店贡献超 70% 营收和全部利润,是 “现金奶牛”,而出售中国部分股权可回笼资金稳固基本盘,同时借助本土资本的本地化能力突破发展瓶颈。这一模式并非首创,2017 年麦当劳中国被中信收购后实现门店翻倍,为星巴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目前,交易已进入最终评估阶段,凯雷与博裕的领先地位、49% 的持股保留比例,都预示着星巴克试图在 “变现” 与 “留权” 间寻求平衡。这场股权变动不仅关乎星巴克的中国命运,更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从 “品牌溢价” 到 “效率竞争” 的深刻转型。随着 10 月底决策期限临近,中国咖啡江湖的新一轮格局重塑即将拉开帷幕。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