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无川不成军”?那段用血与火写就的历史,川人从未负国
“无川不成军”这五个字,是一句浸透血泪、重若千钧的民谚,它并非说军队皆由川人组成,而是指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刻,川人和川军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达到了无可或缺、感天动地的程度。
这段历史,是川人用“血与火”写就,他们,从未负国。
一、何出此言?“无川不成军”的由来
这句话的核心,源于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中国各方势力中,川军以其出兵之巨、牺牲之烈、作战范围之广,赢得了全国的由衷敬佩。
出兵人数之巨,冠绝全国:抗战八年,四川(含当时的西康省)提供了近300万兵源,占全国实征壮丁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这意味着,每五个上战场的士兵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几乎每一个四川家庭都有子弟参军。战场遍布之广,无役不与:从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后来的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都有川军子弟的身影。他们高呼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誓言,转战大江南北。“草鞋兵”的悲壮与坚韧:出川之初的川军,装备极差,脚穿草鞋,身背老套筒步枪,被戏称为“草鞋兵”。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以其惊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二、血与火的证明:川人从未负国
川人的贡献,不仅在于前线将士的浴血牺牲,更在于后方民众的毁家纾难。
1. 前线:川军的悲壮牺牲
淞沪战场,血肉磨坊:1937年的淞沪会战,川军第20军、第43军26师等部队参战。他们是装备最差的部队之一,却战斗在最惨烈的地段。官兵们以血肉之躯迎战日军的飞机重炮,整连整营地牺牲。26师四千余人,经数日激战,仅剩六百余人存活,军官伤亡殆尽,其惨烈程度震动了全国,也让中央军和其他派系对这支“杂牌军”刮目相看。滕县保卫战,死守孤城:1938年台儿庄战役前奏的滕县保卫战,是川军最悲壮的绝唱。第41军122师在王铭章师长率领下,奉命死守滕县,为台儿庄布防争取时间。面对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的猛攻,五千川军将士孤军奋战四天三夜,弹尽粮绝,与城共存亡。王铭章师长在发出“决以死力拒守,以报国家”的最后电文后,壮烈殉国。此役,川军几乎全军覆没,但也重创了日军,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石。李宗仁后来评价:“若无滕县之死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死”字旗的震撼:北川学生王建堂请缨杀敌,出征前,他的父亲无法亲临送行,便托人送来一面旗帜。这面旗,正中写着一个巨大的“死”字。左边的小字是:“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面“死”字旗,是全体川军、全体四川人民为国赴死精神的缩影。
2. 后方:举省的奉献与支撑
财力物力的巨大贡献:抗战时期,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四川负担了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征实、征借、征购等方式,四川提供了全国近一半的粮食,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最稳固的大后方和“粮仓”。“苦力”的脊梁:四川动员了250万民工,修建了与抗战生死攸关的川陕公路、滇缅公路等交通命脉。他们凭着手挖肩挑,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条“生命线”。此外,四川接纳了故宫国宝,庇护了内迁的工厂、高校和无数流离失所的难民,为中华民族保留了复兴的薪火。
三、何以至此?精神的溯源
川人之所以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源于其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与坚韧不拔的地域性格。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句古语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川人特有的独立、强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和平时期,这或许是“难治”;但在国难当头时,这种精神便转化为最坚定、最无畏的抵抗意志。袍哥文化与家国大义:四川深厚的“袍哥”文化,讲究“忠义”、“豪侠”。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这种“义”便从江湖之“小义”升华为民族存亡之“大义”。大迁徙的融合与觉醒:抗战内迁,使得全国各地的精英、思想、文化汇聚四川,极大地激发了四川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不再是别人的战争,而是关乎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四川人生死存亡的圣战。
结语
“无川不成军”,是一句历史的定论,是一曲用三百万子弟兵的鲜血、数千万民工的血汗和整个四川的倾省奉献谱写的英雄挽歌。它告诉我们,在那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中,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分,每一个为中国之生存而奋战的人,都是英雄。
川人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川人从未负国”这六个字的千钧重量。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