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包围圈仅有三公里缺口,乌军总司令孤注一掷,策划绝地反攻

134 2025-11-22 08:34

乌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在红军城西北部低空掠过,试图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投放一支特种突击队。

直升机轮子刚触地,俄军无人机就像闻到血腥的鲨鱼般扑来。伴随爆炸的火光,这支肩负“拍照插旗”任务的突击队在降瞬间被消灭。整个行动从开始到结束不到十分钟,却折射出红军城战场荒诞而残酷的现实。

红军城北部的罗金西克地区,乌军士兵正在泥泞的田野中匍匐前进。这片开阔地现在被士兵们称为“死亡平原”,每个前进的身影都暴露在俄军无人机和炮兵观察员的视野中。

11月3日,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组建的作战集群在这里发动了反攻,这是他为红军城解围的关键一步。

战场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显示,乌军步兵在毫无遮蔽的田野上以散兵线推进。俄军阵地上,重机枪的曳光弹如同一条条火蛇划过夜空。每波进攻间隙,乌军士兵只能趴在弹坑里喘息,等待装甲车冒死前送弹药。

一名呼号为“教师”的乌军排长在无线电中喊话:“我们需要空中掩护,但天空属于他们的无人机。”

红军城内的战斗已退回到最原始的巷战模式。俄军控制着城内80%到90%的区域,将乌军第68旅和第155旅残部分割压缩在城北的居民区。

交火记录显示,双方都以3-5人组成的战斗小组在废墟间穿梭作战。这些小组配备冲锋枪、火箭筒和大量手榴弹,每个十字路口都可能爆发遭遇战。

三公里宽的缺口地带,成为名符其实的“杀戮走廊”。俄军在缺口两侧建筑物顶层部署了狙击手,中间地带更是布满定向地雷。

10月31日夜间,乌军一支医疗车队试图穿越缺口运送伤员,头车在距离检查站800米处触雷,后续车辆遭到集火射击。

地下6米深的煤矿隧道里,乌军第68旅的野战医院仍在运转。军医瓦西里在昏暗的应急灯下处理伤员,他说:“昨天收了37个重伤员,但麻醉剂只够做10台手术。”

隧道墙壁上挂着手绘地图,红色箭头标注着俄军地面控制区,蓝色区域则是乌军还能通行的地下通道。

瑟尔斯基总司令通过这条地下网络进入了红军城。11月2日,他在隧道指挥部里与旅级指挥官会面。

会议记录显示,瑟尔斯基坚持要求部队“守住每栋建筑”,同时批准了从罗金西克方向反攻的计划。但与会者注意到,总司令的作战地图上,代表俄军控制区的红色标记正在合拢。

红军城铁路枢纽站台的战斗持续了72小时。乌军第155旅的士兵依托货运车厢构筑防线,俄军则动用坦克直瞄射击逐个清除。

车站控制塔楼的争夺尤为激烈,双方士兵在楼梯间用手榴弹和匕首搏斗。控制权在24小时内易手6次,最终俄军占领了塔楼顶层,乌军仍固守着地下售票厅。

焦化厂区的战斗呈现出工业化战争的特色。乌军利用焦炉、传送带和冷凝塔组成立体防御,俄军则用温压弹清除每个可疑据点。厂区地下管网中,乌军布置了诡雷和震动传感器,俄军工兵需要逐段清理数公里长的管道。

顿巴斯前线的后勤命脉现在系于红军城。乌军后勤军官算过一笔账:红军城失守意味着前线部队的炮弹补给将减少40%,因为两条铁路干线都被切断。

更严重的是,乌克兰钢铁工业所需的焦煤有70%经由此地运输,失去红军城将导致国内钢铁产能腰斩。

西方援助的衰减让战局雪上加霜。8月份抵达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物资比6月份下降43%,特别是155毫米炮弹和防空导弹出现断供。乌军炮兵连的射击记录显示,10月份每个连队日均炮弹配额已从6月份的80发降至30发。

乌军总参谋部的争论焦点在于撤退时机。会议纪要显示,参谋们认为城内守军最多能坚持7天,但没人敢正式建议撤军。

原因是政治层面的考量:红军城象征意义太大,撤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种犹豫让人想起2023年巴赫穆特战役时的困境。

俄军的新战术显著提升了进攻效率。他们先派民兵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引诱乌军暴露火力点,再由正规军突击队进行精准清除。在城北居民区,这种“侦察-强击”战术让俄军每天能推进200-300米。

FAB-3000重型炸弹的使用改变了战场平衡。这种3吨重的精确制导弹药能摧毁整栋楼房,爆炸冲击波甚至能震碎500米外的窗户。乌军士兵描述,挨炸时“像被巨人踩进地底”,战后许多人出现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乌军士兵构成也发生变化。顿涅茨克方向的部队中,外籍雇佣兵比例高达60%,这些来自哥伦比亚、尼泊尔等国的士兵每天薪酬200-300美元。语言障碍导致战术配合生疏,有单位因沟通失误遭友军炮火误伤。

平民的处境同样艰难。红军城战前15万居民中,仍有约3000人躲藏在地窖中。他们靠雨水和囤积的罐头维生,每天有志愿者冒死送粮。但10月29日以后,最后的人道主义通道被炮火封锁,地窖里开始出现营养不良的病例。

瑟尔斯基的反攻计划面临严峻考验。罗金西克前线的士兵发现,平原作战根本无法隐蔽。俄军无人机像蜂群一样盘旋,任何集结都会招来炮火覆盖。有士兵苦中作乐:“我们不是在打仗,是在给无人机当靶子。”

乌军第25旅的撤退引发连锁反应。该旅10月底撤离红军城西南阵地后,俄军趁机占领了关键制高点。现在这个高地成为俄军观察哨,能直接指引炮火覆盖城内任何移动目标。撤退决策的争议在乌军内部持续发酵。

国际观察员注意到战场的一个细节:乌军士兵现在更依赖廉价无人机作战。这些民用改装的无人机携带榴弹,成为对抗装甲目标的主要手段。但俄军的电子战系统能有效干扰,乌军无人机战损率高达70%。

红军城战役的每一天都在消耗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军方统计显示,城内乌军日均伤亡超过百人,而俄军通过轮战保持兵力优势。战场态势图上,代表俄军控制区的红色区域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扩张。

#热点观察家#

下一篇:家人们谁懂啊!30米“矮胖子”爆600吨巨力,“引力一号”如何稳坐全球最强固体火箭宝座?
上一篇:印巴冲突暴露中印军工差距,区域博弈升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