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丢人丢大发了! 哭的是真丑呀…著名男星舞台上竟失控落泪!
172
2025-08-08
这几天,海军圈子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咱全新的054B型护卫舰首舰正式加入现役了。
这新舰艇一亮相,一个变化特别引人注目:它的主炮换回了100毫米口径。
这可和之前咱们大量服役的054A型护卫舰上用的那门PJ-26型76毫米炮,走了不同的路子。
看到这个变化,就不禁让人回想起十几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概是2010年代那会儿,俄罗斯可是相当热情地向我们推销过他们引以为傲的A-190型100毫米舰炮。
按理说,当时咱们确实也需要这个口径的火炮来提升水面舰艇的火力,76炮在射程和威力上总感觉差点意思。
那为啥当时面对俄国人递过来的橄榄枝,我们愣是没接,甚至也没动过仿制的念头呢。
这事儿挺值得唠唠的。
咱先稍微回顾一下历史背景。
苏联/俄罗斯海军在水面舰艇的舰炮配置上,有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
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大中型舰艇主要依靠三款主力炮:力气最大的AK-130型双管130毫米舰炮(主要装在巡洋舰、驱逐舰上,像咱们当初买的现代级也用它)、中间的AK-100型单管100毫米舰炮(用在基洛夫级巡洋舰、无畏级反潜舰这类舰艇上)、以及更轻量化的AK-176型单管76毫米舰炮(各种轻型舰艇的标配)。
其中AK-176咱们其实很熟,当年咱就引进过,而且在21世纪初,在这个基础上仿制改进,搞出了咱们自己的PJ-26型76毫米舰炮。
这炮定型后,真成了“国民级”装备,从054A护卫舰到056轻型护卫舰,再到好些海警船,都装上它了,使用非常广泛。
有意思的是,就在咱们大规模普及76炮的时候,进入21世纪的俄罗斯海军却走上了一条几乎相反的路子——他们逐步放弃了AK-176型76毫米舰炮,全面转向新一代的A-190型100毫米舰炮。
俄国人自己宣传说,这A-190可了不得,是AK-100的深度升级版,系统重量控制得贼好,只有15吨多点,比咱们熟悉的76炮还要轻。
射速提到80发/分钟,射程20公里,射高能到12000米。
他们还宣称,其打击火力是AK-176的4倍、AK-100的2倍以上。
纸面上看,这绝对是个全能型选手,轻便、打得远、射速还行。
所以你看,从几千吨的22350护卫舰,到几百吨的小型导弹艇、巡逻舰,俄国人一水儿都给装上了A-190。
光看数据,这炮确实挺有吸引力,难怪俄罗斯当年底气十足地满世界推销,不仅找咱,印度、越南等等都曾是他们瞄准的对象。
按说需求存在,性能指标看起来又漂亮,似乎没理由拒绝。
但现实是,除了自家用,A-190的外销之路走得那叫一个磕磕绊绊。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印度。
印度在从俄罗斯购买塔尔瓦级护卫舰时,确实给舰装上了A-190型舰炮。
这相当于印度人是实打实用过、体验过这炮的。
按理说,如果真是“真香”神器,后续造新舰应该大量采购才对。
可结果呢。
印度自家后续建造的其他主力护卫舰、驱逐舰,清一色选择了意大利奥托系列76毫米舰炮。
这个反差就很说明问题了——印度人自己都没把A-190当作优先选择,哪怕他们直接从俄罗斯买的舰上都用了这东西。
这个现象网上讨论时,不少人就觉得,以印度在装备选择上一贯的“精明”(或者说“纠结”),这操作本身就透着一股“用过才知道”的味道。
俄罗斯其他潜在客户,包括咱们在内,最终也都捂紧了钱包。
这不禁让人对A-190纸面数据的“含水量”产生强烈疑问,毕竟把性能指标写得天花乱坠可算是俄制武器的某种“传统艺能”了。
那么,具体到中国,为什么对当时看起来似乎能“解渴”的A-190不感冒呢。
回过头来分析,其实不难理解,可能有几个非常实际的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我们可能更清楚那炮实际啥样儿。
咱们在军工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是很丰富的,情报信息搜集能力也摆在那里。
通过当时能接触到的信息,尤其是看到用户(比如印度)的实际反馈和选择,我们可能对A-190的真实性能、可靠性、成熟度、后期维护成本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判断。
那些漂亮的纸面数据下,是不是隐藏了射速不稳定、精度不足、卡弹率高或者配套火控系统协调性差等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舰炮是战斗舰艇的关键武器,可靠性是底线。
俄国人推销的热情背后,我们更得为自己的战舰战斗力负责。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咱自己有货(至少知道自己要啥)。
大家可能忘了,在PJ-26型76炮出现之前,咱们其实早就开始在搞100毫米舰炮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咱们就基于参考法国T100C型100毫米舰炮(也有说法是借鉴其他西方技术路线)的技术路线,开始了国产100毫米舰炮的研发。
这个项目代号87式,并在2002年成功定型。
咱们的第一批国产“盾舰”——052B型驱逐舰、负责区域防空的051C型、以及后来开启“中华神盾”时代的052C型驱逐舰,还有早期的054型护卫舰,加起来有十来艘,清一色装的就是国产的87式100毫米单管舰炮。
它系统全重大概17吨,最大射速在70-90发/分之间,最大射程约17.5公里。
可以说,我们对100毫米舰炮的技术积累和设计使用经验,是有深厚底子的。
那为什么后来054A、056大量改用76炮了呢。
业内推测,当时的87式100毫米舰炮尽管成熟,但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系统反应速度、自动化程度、与新一代武器系统的兼容性、特别是在重量和适装性方面(对护卫舰尤其是轻型护卫舰来说,17吨还是偏重了),不如后来仿制改进的76毫米炮来的均衡和易于部署。
说白了,87式100毫米炮是个阶段性成果,是个开始,它需要经历一个技术沉淀和迭代的过程。
进入2010年代,海军的重点可能是全力突破相控阵雷达、垂发导弹、动力系统等更关键的核心技术。
舰炮作为次一级的装备,暂时选择了技术更成熟、更轻便、更容易大规模快速换装的76毫米方案来“过渡”,把研发精力集中到攻坚其他“卡脖子”技术上。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对100毫米舰炮的追求。
事实上,这个“过渡”期,正是咱们的军工科研人员埋头苦干,攻克新一代100毫米舰炮关键技术难题的宝贵窗口期。
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总结过去87式的不足和实战需求,新一代的100毫米舰炮,必须在威力、射程、射速、精度、自动化程度、可靠性、特别是系统减重和适装性上,取得全面的、质的飞跃,同时还要完美兼容新一代舰艇的作战指挥系统。
这可不是简单仿制个俄式炮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要搞出一套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体系。
所以,当2010年代俄罗斯热络地推销A-190时,咱们的反应就很明白了:一方面,手上可能拿到的评估信息让你对它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咱们自己的下一代“亲儿子”正在悄悄搞研发攻关呢。
这时候要是贪图方便买了A-190甚至仿制了,不仅会打乱自主研发的节奏和投入,更可能冲击自己花了十几年才形成积累的100毫米舰炮技术路线。
关乎未来几十年主力舰艇核心装备的国产化自主道路,这个决定根本不需要犹豫。
况且,如果真引进了,还怎么跟俄国人说“不好意思,我们自己搞更好的了”。
直接冷处理、不接茬是最明智的选择。
回头看2010年代我们买俄制装备的例子,像苏35S战机、S-400防空系统,都是我们当时急需、而国内短期又补不上来的关键领域顶尖装备,所以下了单。
但显然,100毫米舰炮在当时没有被列入这类“非买不可”的清单里,因为它对我们而言并非无可替代,我们自己有明确的技术储备和发展规划路线图。
至于后来的服役和使用情况,那是另一码事了,当时买有当时的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
到了2023年,当054B型护卫舰的英姿首次出现在船坞中,细心的人一眼就发现,它舰艏那座炮塔明显更庞大、更有力了——没错,这就是苦练内功终于结出的硕果:咱们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100毫米舰炮。
它成功实现了当年预设的目标:重量控制得比87式好了(具体数值官方未必完全公开,但肯定显著优化),射程、射速、反应能力、与新型雷达火控的交联必然全面超越旧型号。
更值得注意的是,连新下水的第6批次054A型护卫舰也开始换装这款新100毫米炮了。
这个信号极其明确:新一代100毫米舰炮已经完全成熟可靠,性能通过了海军严格的海试验证,可以投入批量生产和装备。
这个局面恰恰证明了当年拒绝A-190是多么正确且有远见的决定。
它保障了我们100毫米舰炮技术路线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为今天护卫舰火力升级铺平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这型新炮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我海军新型护卫舰的标准火力配置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新宠。
回头想想,从选择仿制76毫米炮过渡,到埋头研发新一代100毫米炮,再到今天054B和升级版054A的全面换装,这背后不仅仅是一门舰炮口径的选择变化,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海军装备发展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并实现技术超越的坚实足迹。
舰炮虽小,里面的道道可深着呢。
关于海军舰艇发展背后的这些策略博弈和“冷眼识货”的故事,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有机会咱们再接着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