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资源争夺战打响:中国无人机锁定美军,特朗普的算盘彻底落空?
2025年10月下旬,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亚洲访问后,突然将矛头指向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 他在公开场合宣称,如果尼日利亚拒绝配合美国的“区域安全安排”,美军将发动“迅猛、致命、毫不留情”的军事打击。
这一威胁迅速引发国际关注,而更引人瞩目的是,尼日利亚军队近年来装备的大量中国制造武器,从JF-17“枭龙”战机到“翼龙”无人机,可能首次在实战中与美军正面交锋。
尼日利亚并非被动挨打的“软柿子”。 为应对国内恐怖主义与跨境犯罪,该国过去十年系统性引进了中国武器体系。
空军的JF-17“枭龙”战机具备超视距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单价仅约3000万美元,是性价比突出的三代机代表;陆军的VT-4主战坦克适应非洲高温沙尘环境,而“翼龙-2”无人机更在中东战场验证过其察打一体能力。
选择中国装备的背后,是非洲国家对西方武器附加政治条件的反思。 中国武器不仅价格低廉(如“翼龙”无人机成本仅为美制“死神”的三分之一),还支持资源置换模式(如用锂、钴矿产抵扣货款),且不干涉购买国内政。
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非洲国家军队使用中国武器,尼日利亚则通过与中国合作建立了完整的维护、训练和战术体系,甚至派遣飞行员赴华接受实战化训练。
特朗普威胁动武的理由表面是“保护尼日利亚基督徒”,但深层逻辑指向战略资源控制。 尼日利亚是全球锂、钴、镍等新能源矿产的重要供应国,而美国近年试图重构关键矿产供应链。
类似手法并非首次出现:特朗普曾威胁干预委内瑞拉石油、叫嚣购买格陵兰岛,均围绕资源控制展开。
然而,美国内部矛盾削弱了动武可行性。 联邦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30年期美债利率飙至5.4%,若在非洲开辟新战场,可能加剧通胀并冲击选民支持率。
美军现状也不乐观:第六代战机尚未服役,协同作战系统仍不完善,而尼日利亚背后有非洲联盟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潜在支持。
空中对抗:JF-17“枭龙”战机需对抗美军F-35等五代机。 尽管存在代差,但尼日利亚飞行员熟悉本土作战环境,配合“翼龙”无人机的前沿侦察,可能通过伏击战术弥补技术劣势。
无人机作战:“翼龙-2”曾在中东击落土耳其TB2无人机,但其通信系统能否抵御美军电子干扰仍是关键。 中国近年开发的抗干扰数据链技术或许能发挥作用。
地面防御:VT-4坦克和VP系列防雷车需应对美军阿帕奇直升机群。 中国出口的防空系统(如天龙-50)曾在利比亚击落法国幻影战机,显示其反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武器在非洲已有成功案例。 卢旺达军队采用中式训练后,在2025年初以3.3万兵力击败20万刚果(金)军队;布基纳法索接收中国防雷车后,治安效率显著提升。
美国对非洲的霸权式干预正遭遇反噬。 尼日利亚总统蒂努布明确表态“主权不容侵犯”,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也可能联合反制。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合作共赢”模式,在非洲建成超70%的铁路网络,并推动卢旺达等国GDP年增7%以上。 这种以基建换安全的策略,比美国武力威慑更得人心。
特朗普的威胁反而为中国武器提供“免费广告”。 若尼日利亚在冲突中有效使用中国装备,非洲国家采购意向可能从西方转向中国。 目前,埃及、津巴布韦等国已批量采购中国K-8教练机,阿尔及利亚则对歼-10战机表现出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