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冲破四千点,医药板块却一路下滑!啥时候能开始反弹
“当年排队抢医药基金像抢春运票,现在一提医药股大家集体翻白眼。”
2019到2021年,谁手里没几瓶茅五泸,外加几手恒瑞、爱尔,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炒股。三年过去,医药成了大A最惨的显眼包:涨两天就熄火,跌起来没底线,账户绿油油一片,连老韭菜都懒得骂了。
业绩摆在那儿,2025年上半年医疗板块收入少了2个点,扣非利润直接掉9个点。医疗器械更惨,收入掉5个点,利润蒸发快17个点。疫苗直接亏到负数,利润下滑116%,听着都肉疼。CXO和原料药勉强站着,其余全趴。
有人把锅甩给老龄化,说需求还在,股价怎么就不给面子?其实答案早写在集采的红头文件里。需求再多,价格也扛不住一刀切,50%的需求增量抵不上33%的砍价,算盘上珠子一响,故事直接破功。
三季度龙头继续打脸。爱尔眼科利润掉近10个点,通策医疗只涨3个点,连“牙茅”都喊不动。市场一看没反转,掉头就跑,资金全去追AI、追固态电池,医药成了提款机。
政策温差更扎心。AI那边天天给糖,文件、补贴、算力一起上,医药这边天天砍价,医保谈判像年终大促,企业利润被剁成拼多多价。资金不傻,谁快谁慢,一眼看穿。
产业节奏也差着辈分。AI像刚学会跑的小孩,几个月就能变现,英伟达四年利润翻十六倍,ChatGPT一年收入翻三倍,故事讲起来带劲。医药像老牛耕地,新药十年磨一剑,上市还可能被集采一剑封喉,慢得让人打瞌睡。
赛道拥挤度也天差地别。全球AI资本开支一年冲过万亿,还在往各行各业塞芯片。医药市场到2030年也就2.3万亿美元,每年涨5到7个点,线性慢爬,机构看着都摇头。
可医药真就死透了吗?倒也未必。两条路还能把人气拉回来。第一条:真创新。以前靠仿制药躺赢,现在政策逼着你搞原创。恒瑞已经把创新药卖到七成收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开始盈利,创新药指数半年翻了近两倍,资本闻到了钱味。
第二条:剩者为王。日本当年集采大逃杀,1700家药企砍到300家,武田制药趁乱做大。中国人口多,医保支出只占GDP的个位数,真追上日本的12%,空间还能再翻一倍。活下来就能吃肉。
政策也悄悄松绑。2025年9月的集采新规不再唯低价,质量、产能一起打分,等于把价格战变成综合考。OTC库存清光,中药材价格回落,药店动销回暖,明年基数低,同比数字会好看很多,资金可能提前抢跑。
短打怎么做?先别冲动,等6到12个月。集采落地、三季报、四季报一一对表,真有拐点再动手,不然容易被埋。
长钱怎么放?左侧慢慢捡筹码。老龄化是铁打的需求,洗牌后龙头只会更大。创新药、CXO、高端器械、品牌中药、消费医疗,这五条赛道各有各的戏。创新药看管线厚不厚,能不能出海;CXO看订单回不回暖,工程师红利还在;高端器械盯国产替代,手术机器人、内窥镜、影像设备缺口大;品牌中药靠独家品种撑价;消费医疗等钱包鼓起来,医美、眼科、口腔、自费疫苗弹性最大。
真看好,把这几条拎出来挨个翻财报,谁现金流稳、谁研发费用高、谁海外订单多,就放进自选。别一把梭,分三批打进去,跌10%补一次,给自己留余地。
炒股像相亲,去年你爱答不理,今年你高攀不起的戏码随时上演。医药现在像被冷落的旧爱,一旦政策松、业绩拐、资金回,又是香饽饽。眼下耐心比勇气值钱,蹲得住才配吃肉。
如果明年集采温柔一点,创新药放几个爆款,CXO订单再回暖,你觉得医药还能翻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