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结局,是你留下她还是她留下你?
111
2025-08-03
最近,一场关于“最后通牒”和“高额关税”的喧嚣,搅动了国际局势。从美国到法国,言语上的威胁接连不断,大有以经济手段迫使对手就范的架势。
美国总统特朗普首当其冲,针对乌克兰问题,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他先给50天,转眼又将期限急剧压缩到短短10至12天,这份“善变”让人侧目。
特朗普口头威慑更进一步,公开威胁将对从俄罗斯购买能源的国家,比如中国,施加高达100%甚至500%的二级关税。这番话语,刀光剑影。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高声附和,不仅对俄罗斯发出类似通牒,更怂恿美欧,对俄油买家征收500%关税。这股集体施压的势头,看起来颇为一致。
美国国会亦在推波助澜。一项法案正在酝酿中,拟授权对与俄罗斯进行能源交易的国家征收最高500%关税。一时间,威胁从口头走向了可能的立法。
与此同时,G7集团、欧盟及英国也在乌克兰提议下,酝酿加强对俄制裁。他们计划将俄罗斯海运石油的价格上限从60美元/桶,进一步压低到30至50美元/桶。
不只如此,他们还放话要严打那些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影子船队”和金融机构。目标很明确:全面切断俄罗斯的石油收入来源。
这雷,光打雷?
然而,西方这出“威胁大戏”,很快就露了馅。特朗普那反复修改的通牒时限,被美媒嘲讽为“脑子一热就喊话”,政策的随意性暴露无遗。
尽管“500%关税”的论调甚嚣尘上,白宫却迟迟没有实际跟进。他们显然还记得2023年那场贸易战,中国反制措施曾让特斯拉和沃尔玛吃了大亏。
历史教训让他们在激进的贸易战边缘止步。这暴露出欧美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利益博弈远比表面强硬复杂得多。
再看那俄油价格上限。乌克兰提议降到30美元,欧盟官员也提过50美元。可俄罗斯早就撂了狠话:限价?那就别想买到一滴油。这上限,不就成了摆设吗?
我行我素,你奈我何?
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外部压力,中方亮明了底线。中国外交部直言,能源进口是国家主权,任何将贸易与政治挂钩的胁迫,都绝不接受。
此前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曾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伊石油。中方毫不妥协,明确拒绝。这不是请求,是原则。
更有意思的是,外部压力下,中俄能源合作不降反升。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确认,已同意中方增购提议,通过哈萨克斯坦对华年供油量增加250万吨。
这笔交易,让中国西部炼油厂的供油上限从1000万吨跃升至1250万吨。西方制裁想卡脖子?中俄的行动,直接打了他们的脸。
中国买家更展现了规避制裁的“艺术”。他们利用第三方注册公司、方便旗船只,还有复杂到让你看不懂的资金流转,轻轻松松绕过西方制裁。
这套成熟的“游戏规则外”操作,不仅暴露了西方制裁体系的漏洞,更彰显了中国买家强大的适应与应变能力。
亮剑,绝不惯着
就在美国压缩通牒期限之际,中国国防部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中方宣布,中俄将于今年8月在海参崴附近,举行“海上联合-2025”联合海空军演。
演习时机耐人寻味,针对性一目了然。科目设定“联合反封锁”,这正是对美方海上封锁威胁的最直接表态:你敢封,我敢破。
演习地点,更是选在了贴近美军部署区并绕行日本海。这不仅是战略压力,更是向世界宣告:你敢设卡,我敢闯关。
这次军演绝非偶然。今年3月,中俄伊三国刚举行了“安全纽带-2025”联合演习。很明显,中俄正在构建一个更深层次的并行安全合作框架。
这些军事合作,目的很清晰:保障能源等核心战略利益通道安全。这是中俄在外部压力下,从经济领域直接提升到战略安全层面的最高级别回应。
结语:谁在定义规则?
所以说,西方的“最后通牒”和高额关税,失灵了。原因不是威慑不够,而是他们低估了对手的战略自主性,还有那系统性的应对手段和决心。
中国通过外交声明、经济反制和军事亮剑,构建起多层次的反制屏障。这清楚地表明:中国的能源采购和战略结盟,是自主选择,谁也无权干涉。
这场大国博弈的结果,不只是单次威胁的失效,更是中俄战略协作的再次固化。它标志着单边极限施压时代的式微,并向世界宣告:全球博弈的棋盘上,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