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烟花秀惹众怒李娟预言成真

178 2025-10-09 03:09

我第一次看到那个视频是在刷短视频的时候,雪山顶上烟花炸开——颜色比冰川还冷艳,那种瞬间的美有点像电影里的特效。

但我的脑子却自动跳出了一个土得掉渣的念头:这不就是拿喜马拉雅当背景板拍一张“年度大片”,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吗?

镜头里是诗意,现实里……等央视记者到现场,你就会发现,这场面更像演唱会散场后没人收拾:铜片、电线、塑料桶躺在草甸上,好似告诉世界,“我们来过”。

问题是,这可不是公园草坪,高原植物从发芽到成型可能要十年甚至几十年,踩一下都是破坏,更别说挖坑插支架了。

最讽刺的是,他们还打着环保旗号,说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最低风险燃放等级,还搬走牛羊盐砖,引诱鼠兔离开。

听起来挺浪漫,其实就像广告公司写剧本——懂高原环境的人都知道,在零下二十度风大干燥又缺乏微生物分解条件的地方,“可降解”基本等于长期寄存垃圾,只不过速度很慢。

而且重金属颗粒混进冻土,不是扫几遍地的问题,那些东西最后都会顺着融水跑进河谷。

更魔幻的是,这个项目一开始看中的根本不是中国。

他们先盯富士山,被拒绝,因为火山灰影响朱鹮繁殖;后来找法国圣维克多山,也没谈成。

于是,就落到了喜马拉雅。

这过程让我想起火锅店剩下的不辣锅底,我们笑嘻嘻接手加满菜端给客人吃。

如果真是对自然致敬,为啥别人家的山说“不行”,他们就换地方而不是换方式?

李娟八年前写过一句话:“对所有刻意追求效果、规模的创作,都应该保持警惕。”

那时很多人觉得她偏激,现在回看简直是一记预言。

当她再次评论说这根本不是“大地艺术”,而是在伤害大地,我立刻脑补出她皱眉挥手、不耐烦打断别人解释时的样子,那种直接,让人感到刺痛。

媒体反应速度堪比高原上的疾风。

从新华社到人民日报,再到科技日报,各路视角齐飞。

有凭经验判断,有拿数据怼,比如科技日报拆穿所谓环保烟花背后的化学事实:城市可以几个月分解掉,高原则几年甚至几十年纹丝不动,还带重金属污染隐患。

你要是用审美讨论它,可以吵半天,但摆科学账单出来,就是铁锤砸脚,没有缓冲区。

如果站在当地村民视角,会更复杂。

他们冒着高反去清理残骸,还得面对外界怀疑自己配合商业活动破坏家园。

这心理压力不好算,而且没有工资或精神赔偿。

在舆论漩涡里,他们既成了事件的一部分,又被边缘化,这是另一笔没人愿意提但很真实的社会成本。

有人把它归类为一次失败案例,以后注意点。

但高原生态恢复周期跟平原完全不同,有些植被压坏之后,要下一代才能重新覆盖绿叶。

如果商业和艺术继续把脆弱地区当舞台,道歉信最终只能变成模板式公关工具,该损毁的一样损毁,到头来埋单的是未来生活在这里的人,而不会是发声明的人。

始祖鸟这个品牌一直卖“敬畏自然”的理念,把户外文化包装得高级又精致,但显然,当营销节点遇见价值观,自然往往退居二线。

在消费主义逻辑下,“敬畏”更多时候只是标语,用来做市场定位,而非实际行动依据。

所以网友翻旧账,说这是借中国土地完成其他国家拒绝过的项目,本质戳中了优先级排序的问题——到底谁重要,是理念还是曝光量?

蔡国强多年探索火药与空间关系,他当然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可这种作品载体与表达之间天然存在冲突的时候,总该停下来想想:某些形式注定无法无痕复制,因为媒介本身比内容更不可替代。

如果真爱自然,就不能用破坏性的方式去献殷勤。

不明白这一点,无论修复计划写多漂亮,都透着苍白无力。

调查组已经成立,但危害评估和责任认定依旧悬空。

法律上,如果明确违反规定,可以处罚;问题就在,大多数情况举证困难、监管滞后,很容易留下模糊空间,下次再有人搞类似活动时,就少了阻力。

有时候制度不给足够威慑,就相当于给违规者递上一张优惠券,上面印着“放心玩”。

想到这里,我突然浮现一个画面:如果李娟那句提醒挂在每个大型展览入口,也许不少宏大项目会卡死在提案阶段。

当然,人类对于震撼场面的执念不会消失,可至少可以逼问自己一句,我们是真的创造美,还是制造麻烦?

毕竟,美丽瞬间过去之后,高原需要几十年的沉默疗伤期才能回魂,那段时间,你再怎么翻照片感叹好看,都免不了心里犯虚。

而那些散落草甸上的金属片和彩色碎屑,就是它留给我们的答案碎片——你捡不完,它也忘不了。

下一篇:超市“假牛奶”陷阱再升级!新国标实施后如何火眼金睛选真奶
上一篇:台风“桦加沙”过境,你的固定资产“吹跑”了吗?用这招让资产管理稳如泰山!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