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阅兵振奋人心,特朗普不服输,誓要再办一场“史上最强”
158
2025-09-0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间,西南区域军阀混战、冲突频发,这些势力表面虽听命于蒋介石领导的中央政府,实际上却各自为政,在各自辖区内拥有广泛的自主权。
贵州位于西南中心地带,在二十世纪初也产生了一批实力强大的军阀,例如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人。这些人当中,声名最为显赫,并且掌控的势力最为庞大的,要数被称为“贵州王”的王家烈了!
不过,少有人清楚,同贵州其他军阀比较而言,王家烈的家庭背景算是比较普通的。
王家烈来自贵州桐梓,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诞生。他家里有五个亲兄弟姊妹,全家总共有八个人,完全依靠他当私塾老师的父亲那微薄的工资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十分困难,但也勉强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不过,自从父亲离世后,这个家的日子就变得不容易过,完全依靠王家烈的长兄和母亲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也许是家庭环境使然,尽管生活十分清苦,但家里人对于读书这件事却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
因为这个原因,王家烈随后才得以进入桐梓县的明德私立学堂以及向家义学就读,在那里,他结识了未来的“同伴”和“领导者”——周西成、毛光翔等人。
王家烈交往的这些人里,后来有不少人声名鹊起于贵州,他们取而代之,结束了以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等为首的“兴义系”的统治,执掌贵州将近十年,组成了所谓的“桐梓军政集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桐梓系”。
家义学学校关闭后,王家烈就不再上学了,为了养家糊口,他参加了专门运送盐巴的“背老二”队伍,每次都要驮着上百斤的盐块,在超过一百公里的崎岖山路上往返奔波。那段日子虽然十分辛苦,却锻炼出他强健的体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但是,即便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才回家,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他清楚地明白,单靠出卖力气,永远也翻不了身,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外出谋生。
1912年,王家烈抵达遵义。他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起初在一户富裕人家担任家庭教师,虽然物质生活宽裕,但这显然并非他心之所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执教,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并于1914年8月投身军旅,从此踏上了他的军事道路。
王家烈入伍时身份是基础士兵,因缺少根基和条件,起步阶段仅担任普通兵种成员,通过个人不懈奋斗,职位逐步得到提升,先后担任过副团队领导、初级军官、中级军官、后勤主管等职务。
值得提出的是,王家烈和周西成、毛光翔等当年的“旧日同僚”曾在同一个部队里共同服役,不过周西成、毛光翔都居于他的职位之上。
1918年岁末,周西成职位晋升为黔军第一混成旅第十团二营的营级指挥官,毛光翔则接任副营长一职,王家烈则担任连级指挥官。紧接着,他的同乡犹国才也带领部队归附于周西成麾下。从那时起,围绕周西成的领导核心,逐渐汇聚了毛光翔、王家烈、犹国才等一批人,他们共同构成了被称为“桐梓系”的军事团体。
王家烈打仗很有胆气,同时性格稳重又坦率,因此受到周西成的看重。随着“桐梓系”的影响力慢慢增强变大,王家烈也一步步得到提拔,地位不断上升。
1926年,周西成就任贵州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25军司令后,33岁的王家烈得到晋升,担任黔军第二师师长,同时参与周西成的军政事务处理。
自那时起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西南地方各派军事势力长期纷争不断,致使当地民众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1929年5月,周西成在黔西遭遇战败而殒命,王家烈得知此事后立刻动身前往遵义,帮助毛光翔安抚部队情绪、统筹战事。
经过两人紧密协作,“桐梓系”重新获得主导权。战后,毛光翔接替周西成担任第二十五军军长及贵州省主席职务,王家烈则出任副军长。
不过,在掌权之后毛光翔变得傲慢自大,并且充满猜忌,因为他缺乏周西成的才能和声望,无法控制野心勃勃又享有威望的王家烈,因此对他产生了敌意。
蒋介石凭借旁观者的敏锐,迅速看穿了这一层,随即着手利用他们彼此间的嫌隙,推动他们分裂开来,打算分头瓦解,进而实现控制西南地区的目标。
经过蒋介石的精心策划,毛光翔同王家烈之间的分歧迅速激化到了极点。
1931年末,蒋介石提议王家烈担任第二十五军代表,参与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期间,蒋介石还单独接见了他,并赠予他大量武器装备。
毛光翔同王家烈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了,王家烈因为有了蒋介石的支持,就变得非常嚣张,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取代毛光翔成为贵州实际控制者的想法。
1932年2月,蒋介石给予支持,王家烈终于迫使毛光翔离任,他本人则接任成为贵州省政府主席。
可惜的是,王家烈掌权之后,就不再努力,终日耽于享乐、疏于政事,甚至纵容配偶胡乱插手公务,还把自己的亲戚和心腹安插在重要位置上,此外,他也没有给予主动退位的旧上司毛光翔应有的尊重,反而不断设置障碍。
他的这些举动,迅速招致了“桐梓系”内部其他人的不满,毛光翔更拉拢了往昔的部下犹国材、蒋在珍、车鸣翼等人,一同对抗王。
那一年十一月,毛光翔、蒋在珍等一批人首先挑起事端,由此引发了第二十五军内部的激烈冲突。
没过多久,犹国材再度向王家烈发起挑战,由此引发了两场持续两年多的激烈冲突,这同时也是贵州军阀历史上终结性的战役。
毛光翔、犹国材、王家烈之间的角逐,以“桐梓军政集团”的全面瓦解为最终结果,国民党中央的势力随之进入贵州境内。
1933年开春时节,犹国材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出任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之职。然而,他履新不过数月,王家烈便统兵攻占了贵阳城。毛光翔与犹国材在混乱中匆忙撤离,王家烈随即宣告重新执掌该省政权。
经过多次波折,王家烈才认识到自己先前执政的失误,并且更加体会到蒋介石的强硬手段,他虽然再次获得权力,但这并不代表蒋介石真正信任他,实际上,等蒋介石在贵州建立起直接的管理体系后,他最终仅仅是被蒋介石当作可以舍弃的棋子。
后来,我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这就为蒋介石进入贵州消灭王家烈创造了极好的条件。1935年年初,薛岳带领部队直接进攻贵阳,基本上掌控了贵州的形势。
这段时刻里,中央部队占据了主导地位,连王家烈这位号称“贵州王”的人物,前往或离开贵阳都必须接受检查,处境十分狼狈,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般。
中央红军刚撤离遵义城,蒋介石立刻派人对王家烈下达了指令,要求他选择,要么负责地方治理,要么统领军队作战。
实际上,王家烈并未拥有任何选择余地,在他被迫决定归属“主军”之后,蒋介石立刻撤销了他担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职务,仅过数月,蒋介石又迫使王家烈卸任所有军事要职,转而授予他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头衔。
自那以后,王家烈基本上不再掌握军权,从声名显赫的“贵州王”变成了被遗忘的历史人物,1946年之后,他彻底脱离了政治活动,返回遵义安度晚年。
然而,王家烈未曾料到,他在国民党方面屡遭压制,反而在共产党那边深受款待。
1950年开春时节,王家烈受邀前往贵阳出席政协会议,期间得到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以及省长杨勇的会晤。紧接着,王家烈被委派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
他同样没有辜负我党对他的托付,建国伊始就热心支持人民政府征粮、剿匪,对于稳定西南局面、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土地改革期间,他还自告奋勇卖掉了自己在贵阳的私人房产“虎峰别墅”,将其作为礼物献给人民政府。
1955年,王家烈先生六十二岁,当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他十分关注贵州的发展,以及民众的生计状况,晚年他身患重病,备受病痛折磨。他后来在1957年错被当作“右派”,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持续为家乡的进步提出建议。
1966年8月,王家烈于贵阳离世,享年73岁。改革开放之后,他获得了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