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赢韩国,廖三宁表现起伏,新西兰成下个挑战
你要说看球,就算你旁边坐着个老球迷,未必他都敢打包票下一秒场上会发生啥。
篮球这玩意儿倘若真能算无遗策,那盘算盘算就能买个彩票发财得了,对吧?
可是,这场亚洲杯中国男篮赢了韩国,比分板挂着79比71,眼珠子都瞪得大大的哥们,谁能不夸一嘴“好球”?
可要是一味喊“牛逼”,还真就错过了些门道。
说实在话,中国队这回能稳稳进四强,不说运气,起码关键节点上没掉链子。
但要盘一盘场上的人——尤其是咱北控出来的小伙廖三宁,真不是吹毛求疵,咱只能说一句:你说他热血,可还真有点“旺火烤糊锅”的牌谱了。
这人,全场都快十四分钟出场,主教练的用人信任算给到位了,可他手感咋就跟栏杆似的冰凉?
八次出手,杵进俩,罚球更别提——干净利落打个零。
看数据,四分三板俩助攻,正负值+8,你不说吧,好像有点贡献,但真仔细瞧了,怎么就感觉鸡肋呢?
有球迷跳出来了,啪地一拍桌子:人家关键时候不是有表现嘛!是啊,最后几分钟总算替大家稳住了,可你追前头整个半场,攻防基本虚晃一枪,组织进攻也没亮点(就那两下子,可能还比不上你篮球队里爱抢投的小伙儿)
上头也罢,急躁也罢,反正这把说“放飞自我”都不过分。
更扎心的是什么?咱扒拉扒拉他的小组赛数据呗,场均十六分几分钟溜溜达达,四分、两板半、四五个助攻,听着不赖?
投篮命中率才三成多点,三分也才三成三,罚球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惨兮兮的百分之二十五。
这么一看,出手大方,进得忒少啊!
比赛场面上,除了一场对印度能开挂一下,其他时候就真精彩不起来。
对印度的那场球,确实亮眼,灌进十分有零有整,篮板助攻滴水不漏。
可剩下那仨场,嗯……算了,自己人咱也不想说太绝,反正表现基本处于“看了就生气那种”——攻守兼失、零抢断、零盖帽,仿佛比赛没他照样转。
都不带添油加醋的。
讲真,隔着手机屏都能想象那场比赛中国教练组骨子里有点小郁闷。
本以为廖三宁该“能上能下”,CBA的全能选手怎么放国际赛就水土不服成这样?
可能是压力大、可能是自己还没摸清亚洲赛场的脉,反正这回发挥不及格。
咋形容呢?——有点像游戏里一到关键Boss战队友就掉线。
你指望他能撑起一片天吧,结果倒成拖累队友的小乌龟了。
但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到底,毕竟他最后关键时刻不整花活、不掉链子,这种稳盘表现比彻底掉链子强多了。
说来也怪,廖三宁这些“意外操作”,还真不是头一遭。
有网友就揶揄:“他要不是北控当家的,怕早就给冰一整场了。”
言下之意,名气、履历还真能保驾护航一阵儿。
可这种保驾护航能护几场?
等到了淘汰赛——尤其面对新西兰这种狠角色,廖三宁的“上头”设计还用得上吗?
新西兰男篮身材壮,冲击力大,比韩国硬一大块,一旦开打,场场都是肉搏战。
你要还晕头转向,手感掉线,再不把节奏控住,估计场面一崩堪比海啸。
不信你瞅瞅,亚洲杯历史上中国队每次碰撞新西兰,多半陷入苦战。
对手内线顶得死磕,后卫线还贴身紧逼,廖三宁这样临场摇摆的控卫,场上时常得靠灵光一现才抢回主动。
可偏偏灵光,又不会天天点灯。
可能有人会说:“出成绩慢点怕啥,年轻人要磨练。”
这话一点毛病没有。
只是,男篮国家队的舞台真伤不起试错太多。
平心而论,替补控卫虽然不是主轴大将,但一旦顶上风头火势,作用大了去了。
球队遭遇起伏、主控受限时,替补要能稳定局面、带好节奏,这才叫后备力量。
廖三宁要是再继续晕阵,局势一旦不稳,主教练恐怕就得“萧规曹随”——板凳伺候。
到时候球迷还愿意买账吗?
都知道球迷的情绪像股市行情,上来下去没准儿,就看谁那天“涨停”罢了。
讨论回到廖三宁个人,他其实不是没有高光时刻。
在CBA,时不时也刷点数据出来,攻防一体、小爆发能力都有。
问题是,国际大舞台要求的不止是技术层面,更有临场应变、心理抗压、团队默契这一“BONUS”。
廖三宁成长路上也许还差点啥,或者说还没把自家包袱彻底甩掉。
他身上那股子“我要一招鲜吃遍天”的急躁劲,偶尔就像街头三分投手,一投投懵了,还不知回头。
教练组也不可能一直给犯错机会。
别看现在中国队赢了韩国,“板凳深度”口头上说得漂亮,真到了新西兰这样对手,别说出手权,就是能不能得机会上场都不好说。
主力手感一拉胯,这会儿替补表现再拉胯,那才叫心凉透。
这剧情,前几年中国男篮也不是没经历过,年年推说“过渡期”“新人成长”,眼看邻居日韩稳步更新换代,人家水平一步一个台阶。
你还想着靠老路子打天下,是不是有点“梦里回童年”的意思?
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一个队伍哪怕强,精神面貌一变,打法一掉链子,好球员再多,一样九九归一。
赛场最怕的就是自满、自嗨,把对韩国险胜当成王者归来。
其实这不过是阶段性胜利。
中国队整体还远没到可以松懈的地步。
球队要想真正“越挫越勇”,阵容、心态、打法全都得升级。
逆风翻盘,靠的不是单个人“上头”冒尖,而是真有一套成熟团队作战体系。
拿廖三宁来说,他要想翻身,得找回控卫该有的“调度与统领”味道。
不是只顾埋头乱突,不是着急露脸刷分。
而是要知道何时控节奏,何时反击进攻,关键时刻挑大梁,非头脑发热一味硬怼。
换个角度,咱聊点人情味啊。
谁年轻时没迷糊过?
偶尔发挥掉链子都正常。
问题是,在这样一次“全村的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比赛场上,中国球员除了拼,还得学会自省。
要能把自己放在集体里看,不能老琢磨个人秀。
说到底,这支中国队走到半决赛,廖三宁也不是没贡献,但更大期待还没兑现。
能否一战封神,得他自己下工夫。
说白了,不管你是首发还是板凳,能力不够、心态还飘,场面说翻就翻。
眼下中国队还要对阵新西兰,老对手黎巴嫩都还没过。
这一仗仗上去,说点心里话,球迷们可能还是会为廖三宁捏一把汗。
大赛舞台向来就是“英雄与新人共存亡”的剧本。
拼吧、练吧、别再上头了。
谁不想在大场面一战成名?可篮球世界里,光有一腔热血和“偶尔在线”的感觉还远远不够。
要想球迷闭嘴不喷,得真刀真枪打出点东西了。
讲到这儿,咱不禁要问一句:
你觉得,中国男篮这波经营靠“神来之笔”的闪光,能应付接下来的激烈对决吗?
廖三宁还会“飘”多久?
你要是教练,会怎么用这样的替补?
来来来,评论区扯扯——
中国男篮的控卫,你更信任谁?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