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粟裕指挥有何过人?开局竟让毛主席疑作战对象是83师
1945年5月,随着天目山战役的结束,曾经自以为是的日本终于低下了头,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个全国欢庆的时刻,国共两党也握手言欢,共同开启了和平谈判的新篇章。
在谈判会场的一个隐蔽角落,国民党悄悄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故意挑起一场内战。
1945年10月,为了对付国民党的阴险计划,粟裕带着重要任务,带领部队勇敢地渡过长江,回到苏中地区。他担任了新成立的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并且还兼任华中野战军的司令。粟裕指挥的四个纵队,负责原新四军控制的大部分区域的战斗指挥工作,除了苏浙军区和属于中原军区的5师的区域外。
“身边有空位,怎能让别人打瞌睡?”
苏北虽然地方不大,但失去它也不是很大的损失。你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依靠。很明显,如果你们控制了苏北,会对南京和上海造成不小的威胁。
面对眼前的困难,毛主席不会屈服,也不会被紧张的气氛吓倒。
那时的粟裕身处紧张的战斗前沿。自从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来,他对部队进行了积极的整顿,随时准备迎战敌人。同时,他并没有贸然投入战斗,而是参与了与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的和平谈判。
在与这位多年未见的老对手相遇时,顾祝同真诚地说:“粟将军,您真是个出色的将领。”但在私下,他告诫部下李默庵:“粟裕将军个子不高,举止温和,说话不多,但他的脸上有种特别的威严,你要特别注意。”
两个人互相打量着对方。
在国民党的机场上,徐州绥靖公署的副参谋长昂首站立,与粟裕并肩而立,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手指向广阔的天空,不禁感叹道:“现在的空军力量真是让人惊讶不已!”
面对对方的狂妄自大和挑战,粟裕只是微微一笑,回答说:“很遗憾,他目前还不能亲自上阵,亲手捉俘虏。”
后来,粟裕直接指出了敌人的错误看法。他们以为新四军从江南撤退到北方就是溃败,并且在停战期间擅自占领我们的地盘,进一步觉得我们可以轻易被欺负。此外,敌人还受到了他们高级将领的误导,盲目地认为我们无力抵抗。正如老话说的,“骄兵必败”,这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大问题。
尽管战斗还没全面打响,粟裕的脸上已经透出一股肃杀的气势。他坚信“骄兵必败”这条千古真理。
不难想象,如果粟裕舞动长剑,顾祝同和李默庵这些家伙恐怕要吃尽苦头了。
在第一场战斗中,粟裕对李天霞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他巧妙地运用出奇制胜的策略进行布局,他的战术非常巧妙,让人不禁赞叹不已。
1946年7月,蒋介石认为通过和平谈判可以缓和局势,成功地把158万精锐部队从前线撤回后方。然而,他突然违背承诺,撕毁了“双十协定”,公开点燃了全面内战的战火。
中原地区已经成功围攻了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但蒋介石的军队随后改变了战局,将注意力转向了威胁南京和上海的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
第49师从南通和白蒲发动猛攻,目标直指如皋;第83师和第69师的第99旅则从泰兴和靖江并肩作战,勇猛进攻黄桥,同时对如皋构成严重威胁;第25师先控制姜堰,随后在海安发起攻势。
苏共的部队总共才三万人,而我们的军队有十二万人,人数比他们多了四倍,胜利已经倾向我们这边了。
李天霞的行为确实不是毫无根据。他指挥的整编83师,源自原来的国民党第100军,装备非常先进,全部使用美国制造的武器。这支队伍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部队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参与了长沙、长衡、桂柳、湘西等多次重要战斗,还曾远赴缅甸执行任务。
华野司令部里藏着一支技术侦察的精英队伍,叫做“四中队”,他们的实力非常强。队员们精通无线电技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准确侦测和破解敌方的重要密令。他们与华中地区的地下党组织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快速的情报网络,甚至得到了粟裕将军的高度评价,称他们是“千里眼、顺风耳”。
粟裕通过对“四中队”和战场情况的深入了解,在海安紧急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
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大战,粟裕态度坚决地说道:“敌军打算从四个方向进攻,打算和我们打持久战。但我们不能浪费兵力,决定集中力量对付其中一路。关键是选择中间还是两边下手。虽然两边的敌人看起来比较弱,但南通和泰州那边的防御工事很坚固,对我们来说是个难题。中路的第83师,虽然号称是老蒋的精锐部队,但实际上不过是些吹牛皮的队伍。虽然他们占了泰兴和宣家堡,但我们有坚实的群众支持,相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经过仔细研究战略后,粟裕果断做出决定:命令7纵的三个团密切监控东路的敌人,同时让10纵的三个团负责盯紧邵伯方向的敌军。与此同时,他集结了王必成的6纵和陶勇的8纵,总共12个团,准备对付中路第83师的两个团以上的兵力。简单来说,敌人打算用四倍于我们的兵力来对抗,而我们则要用六倍的兵力来应对。王必成和陶勇两位将领一定要记住,一定要集中兵力,确保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
听完粟裕详细制定的作战计划,新四军作战科科长叶超心中十分震撼,既惊讶于其创新,又对其赞叹不已。
叶超感到非常惊讶,在哪里呢?
首先,我军通常用的战术是诱敌深入,但这次粟裕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正面交锋,将战局推进到苏中解放区的最前沿;其次,面对敌我力量的巨大悬殊,我军通常坚持后发制人的原则,但这次粟裕却反其道而行,主动发起攻击,想在敌方精锐部队集结的地方展开决战;最后,我军通常的作战惯例是先削弱敌人,但这次粟裕却将攻击目标锁定在敌方最强的第83师。
叶超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整体的眼光,就看不清事情背后的真相。做科研时,如果态度不踏实,不从实际出发,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和全面分析的创新思维,那么在几个重要的时刻,就很难做出既不被机械思维限制,又合乎逻辑、合理的准确判断。”
计划确定后,7月13日清晨,华东野战军的主要部队从如皋出发,开始了他们的征程。王必成将军带领第六纵队直接向泰兴进军;而陶勇将军指挥的第八纵队则对宜家堡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陶勇带领的第八纵队,以“能征善战、快速机动、耐饥耐渴”著称。在宜家堡外围战斗刚刚开始时,敌军83师师长李天霞坚信,粟裕的主力部队竟然潜伏在我军眼皮底下。
下午三点,李天霞在电话里淡淡地对李默庵说,只在泰宜那边看到一点点共军的动静,不必太担心。
李默庵问:总共有多少军队?它们的编号是哪些?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李天霞不屑地说道:“最多也就是一个小部队的规模,而且装备简陋,不过是陈旧的游击战法罢了。”
李默庵:要紧盯岗位,别大意。
李天霞一开始信心满满,自以为是地宣称:“在宜家堡和泰兴,我分别指挥着一支精锐部队,两位团长都是我最忠诚的部下。他们英勇善战,谋略过人。”接着,他语气中带着一丝轻蔑,继续说道:“如果共军真的攻破宜家堡,他们只需高举战旗,不用一枪一弹,就能直捣南京城!”
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李默庵,比起李天霞的自大和轻敌,他更加谦虚。然而,当他面对粟裕迅速调动主力部队,猛烈攻击他所在的第83师时,心里也感到困惑。此时,李默庵更相信用智谋取胜,而不是仅仅依靠勇气。
李默庵分析后认为,粟裕在宜泰一带的行动主要是虚张声势,实际目的是迷惑敌人,真正的战略目标可能是南通。因此,李默庵没有急于向宜泰地区增派援军,反而紧急命令第49师师长王铁汉收缩防线,将阵地收缩到南通附近,并严禁他轻易行动。
宜泰的布局已经悄悄完成,不管敌人是过于自信还是小心谨慎,他们一直认为那里不是粟裕大军的主要驻地。
由于对手已经让我们处于劣势,我们的应对方法会更加灵活自如。
驻扎在宜家堡的第83师第19旅第56团,在白天时嚣张地宣称:“我们一个团的兵力就能打退共军的一个旅。”然而,夜幕降临后,陶勇率领六个团发起了猛烈的攻势,这支曾自诩为精锐的部队,瞬间溃不成军,如同灰烬般消散。
驻守泰兴的第83师第19旅第57团团长钟雄飞,不仅是一名少将,还担任泰兴县县长,展现出了“国军精锐团长”的威严。13日晚上,王必成带领第六纵队的六个团,迅速扫清了泰州周边的敌人据点。到了14日晚上6点,我军对县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到天亮时,该团大部分已被我军消灭,钟雄飞带领剩余的部队退守到了城内的制高点——庆云寺。
王必成坚定地站在前线,大声呼唤钟雄飞的名字,劝说他放下武器,向我们这边投降,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了。
钟雄飞在庆云寺里大声喊道:“真正的较量应该是团队之间的对抗,靠人多取胜怎么能算真正的实力呢!”
王必成一听这话,气得火冒三丈,立刻拔出手枪,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
在这关键时刻,粟裕保持高度警觉,通过电话下达命令,叮嘱王必成务必保持冷静,减缓对庆云寺的攻击速度。
王必成领会了粟裕指令中的深层意思,马上调整了总攻计划,改为围困而不立即攻击的策略。
15日清晨,宜泰战役落下帷幕。在陶勇和王必成的领导下,我军击败了国民党整编第83师的两个团和两个营,总人数超过3000人。这次胜利开创了全建制歼灭蒋介石亲信部队的先例,也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这场战斗的精彩表现让中央军委非常重视。毛泽东主席还通过电报询问粟裕将军具体情况。
在泰兴和宜家堡的战斗里,我是不是遇到了第八十三师?那个师有多少人被打败了,现在还剩多少兵力?
粟裕擅长使用连环计,布置迷惑敌人的战术,并留有余地。与他交手时,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一步步陷入他设下的圈套之中。
一步一个脚印。
宜泰战役接近尾声时,粟裕决定让王必成暂停对庆云寺的猛烈进攻。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计策,目的是让李默庵误以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仍然在宜兴周边地区。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看清事情的真相可不是件容易事。当时,李默庵也被卷入了这混乱之中。他没有多想,就相信了钟雄飞从庆云寺发出的求救信号,却忽略了应该保持的冷静和周全的思考。
钟雄飞在庆云寺高地上守卫,巧妙地将粟裕的主力部队引到这里。如果此时调整战略布局,派遣三路大军在如皋和黄桥之间形成夹击,粟裕的主力部队将会陷入困境。
李默庵对自己的判断非常有信心。在后来的回忆录里,他这样描述自己:“那时我信心满满,意志坚定,果断地下令,要求各部门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一鼓作气,突破难关。”
7月16日,李默庵下达了指令,调集驻守在南通的整编第49师作为主要部队。师长王铁汉亲自带队,率领第26旅和第79旅作为先锋部队率先出击。第105旅则作为后备部队随时待命。与此同时,驻守在黄桥的整编第65师李振部在其右后方协同作战,推进攻势;而驻守在泰州的整编第83师李天霞部则向海安方向发起攻势,以提供必要的支援。
李默庵没想到,他满怀的自信和坚定意志,并没有带给他胜利,反而让自己再次陷入了粟裕早已设好的圈套。更糟糕的是,他的作战计划刚刚传达给各部队,华东野战军的“四中队”就已经把计划完整地呈现在粟裕面前了。
迅速发现李默庵处于危险中,粟裕立刻下达指令,让陶勇和王必成带领主力部队快速向东行进,在一个晚上穿过宜兴和如皋之间,悄悄靠近敌49师的侧面和后方,计划在路上将其彻底消灭。
18日清晨,陶勇和王必成分别赶到事先约定的地点。
粟裕下达命令,陶勇带领的第八纵队在右边展开行动,同时,王必成指挥的第六纵队在左边发动强攻。
右边的攻势打得挺顺利。后来,陶勇第八纵队第一旅的旅长张震东回忆说,那场战斗特别激烈,就像“黄鼠狼一点点吃蛇”一样。
经过激烈的战斗,到21日为止,陶勇率领的第8纵队成功全歼了位于右翼的第49师师部和第26旅,并成功俘获了整编49师的师长王铁汉和旅长胡坤。
左路进攻受阻,表现稍显落后。
17日晚,王必成带领第六纵队勇猛前进,抵达了贺家坝和宋家桥一带,成功切断了第79旅的退路。第二天清晨,第六纵队调整方向,朝东北方向进攻,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激战,第79旅的主力被我军消灭,只有少量残部逃到了宋家桥。
宋家桥被一条深深的沟壑环绕,像铜墙铁壁一样坚固。尽管王必成多次发起猛烈攻击,试图突破这道防线,但每次都未能成功,只能无奈撤退。
夜色渐浓,十点的钟声轻轻响起。粟裕稳稳地走进了6纵司令部,思索了一会儿,对王必成说:“如果攻城不顺利,就不应该再硬拼了。”
王必成急切地反驳说:“怎么能轻易放弃?我们完全有机会把它击毁。”
粟裕问:“宋家桥那边有多少敌人?”
王必成回答说:“要增强团一部的力量。”
参谋长杜屏接着说:“我刚从前线回来,和两个主攻团的团长聊了聊。他们都表示,有信心彻底消灭这股敌人。”
粟裕笑着说道:“大概是因为眼红吧?现在战事正紧,新的考验很快就要来了。就像太阳不总是照在东边,西边也会有光芒。”
这就是粟裕将军。
在战争中,智勇双全的表现最为突出。
粟裕果断地下令撤退,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部队在如皋战役中连续奋战了四天四夜,长途奔袭,士兵们已经非常疲惫,继续战斗可能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敌人正在从四面八方往如皋集结,想要把我们包围起来。如果我们还恋战不走,可能会被敌人包围,陷入危险境地。
战略家往往感到孤单。
苏中战役开始时,粟裕独自感到困惑,因为他的战略想法没有被大家理解。
那时,陈毅制定的战术是将山东和华中的主力部队集中起来,把津浦路和淮南地区作为战略核心,通过大规模战役来遏制敌军的攻势。对于粟裕来说,他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苏中的战斗,还要迅速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向西转移。
粟裕凭借他卓越的军事眼光,坚持认为坚守苏中战场能带来新的胜利。基于这一想法,他反对华东野战军主力向西行动的建议,反而坚持要把淮南的主力第5旅调到东部,来加强苏中战场的力量。
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了真相。
说这样的话也许很简单,但要真正去做,就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了。
很多时候,当压力特别大的时候,真相常常会被权威压倒。
毛主席智谋出众,但对于这件关乎华中大局并牵涉到陈粟两人的复杂事务,他也必须格外小心,把谨慎放在第一位。
面对陈毅和粟裕之间的明显分歧,毛主席曾通过电报向粟裕征求意见。
目前,我军主力部队的休整和物资补充情况怎么样?请问在未来的一个月里,我们有没有机会在苏中地区击败两支敌军旅团?如果能在八月份成功击溃两个敌旅团,南战场的局势有望得到改善。那时,粟将军可以指挥主力部队转移到淮南地区。
很明显,毛主席的这封电报里有很深的含义。军事真理终究是要通过战斗来验证的。虽然我可以帮你粟裕提供帮助,但你粟裕必须立下军令状,以表明你的坚定决心!
已经三天没有回复了。
这一点就足以看出粟裕当时承受的巨大压力。
即使压力山大,粟裕也毫不动摇,毅然签署了一份军令状,下令:“一个月内必须全歼敌军两个旅。”
敌人不是稻草人。
因为李默庵连连失败,蒋介石在庐山也顾不上其他事情了。于是,他赶紧命令参谋总长陈诚,让江南的10万后备部队快速过江,一定要拿下苏北的重要地方——海安城,这是粟裕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
为了避免粟裕再次使用之前的计策,陈诚特别叮嘱李默庵,要他的部队每个旅都要小心行事,采取锥形推进的方式,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正面推进的宽度要控制在三十公里左右,而纵深则不能超过十几公里。
粟裕清楚海安的重要性,但他知道,真正的胜负不在于谁暂时控制了这座城市,而是双方兵力的较量和变化。
为了避开敌人的攻击,我军主力采取了巧妙的隐蔽措施,在海安及其附近地区布置了烟雾,静待时机成熟再反击敌人。这一行动迅速展开。
随着对海安的攻击正式开始,李默庵心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他坚信,这次行动已经成功切断了粟裕的生命线。五天后,在所谓的“合作”之下,攻克海安的部队向李默庵汇报了战果:粟裕在苏中的三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受了重伤,被紧急送往东台医院救治。
容易上当的人往往是那些骄纵的人。
急躁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被骗的人往往是因为不够清醒。
李默庵此时像一个滑稽的三位一体角色。他浑然不知,也没有想探究真相——他遇到的只是华野的第七纵队,损失很小,只有两百多人。
假装失败的策略
实际上,粟裕带领的主要部队位于海安东北部,他们能够成功隐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群众基础扎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敌人就像是瞎子摸象,根本无法渗透进来。
超棒的战场视力
紧握的拳头难以被阻挡。
在海安,粟裕的智慧超群。他巧妙地隐藏了主力,故意表现得比较弱势。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李默庵放松警惕,放松戒备。等时机成熟,粟裕就趁机发起攻击,一击即中,迅速获胜。
攻下海安城后,正如粟裕所预料的那样,李默庵在“虚胜”的心理驱使下,果然放松了紧握的拳头,布下了一道长达三百多里的曲折蜿蜒的“一字长蛇阵”。
李默庵非常认真地向陈诚和蒋介石保证,目前已经在三百里长的战线上布置了严密的封锁线。等封锁线以南的敌人残余势力被彻底清理干净后,他会亲自带领主力部队,与从徐州南下的部队一起行动,共同发起对淮安和淮阴的联合进攻。
8月9日和10日,李默庵下达命令,要求整编第65师从海安出发,前往泰州和黄桥,接手整编第25师和第99旅的防御任务。同时,他下令新7旅从海安向东进发到李堡,接替整编第65师旗下的105旅的防御任务。
没想到,李默庵费尽心思设计的作战方案,又一次出了岔子,被华东野战军的“第四中队”很快掌握了。
在苏中战场,粟裕坚持“胜利至上”的原则,总是紧紧抓住每一个难得的机会。
粟裕发现,李堡正好在李默庵布置的“一字长蛇阵”东边,那里驻扎着105旅的一个团。如果能在李堡换防的时候抓住机会,突然发动攻击,肯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粟裕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陶勇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第1师。
陶勇在战场上展现了他聪明的作战策略,对粟裕的战术安排有着深刻的理解。接着,他指挥部队悄悄接近目标,精心挑选了8月10日晚上8点作为进攻的时刻。这时,整编第65师刚离开海安,而新7旅副旅长田从云带领的一支队伍,正与第105旅的第314团交接防务。
现在虽然敌人的人数多一些,但那些刚加入的士兵还没完全适应战场情况,这是给他们一个突然袭击的好机会,其实并不难做到。
事情更顺利了。
战鼓震天响,陶勇英勇无敌,指挥若定,迅速击溃敌军两个旅,将他们彻底打败。一夜之间,守敌全军覆灭,敌方金亚安和田从云两位少将旅长也被我军活捉。
特别让人惊讶的是,当李堡的守军全部被消灭时,交接的电台还没有建好,而第7旅的旅长黄伯光对此毫不知情。尽管如此,他还是按照原计划,带着队伍毫无戒备地前往李堡。
不顾一切地加入陶勇的阵营,结果可想而之,黄伯光很快就变得孤立无援,整个团队也因此再次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役开始之前,粟裕同志曾向毛主席保证,要在一个月内彻底击败敌军的两个旅。尽管当时他对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心里没底,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振奋。在李堡之战中,仅仅用了20个小时,就成功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半旅的兵力,共击毙和俘虏了超过8000名敌人。
这说明苏中地区有很多潜力,前途光明,有很多可以做的。
粟裕的坚持最终让他闪耀光芒。
如果条件允许,一次可以摧毁敌军两个旅,问题不大;如果不允许,可以先消灭一个旅,稍微休息一下,等时机成熟再消灭另一个旅。
孙悟空和牛魔王激烈交战,他巧妙地进入了敌人的阵线深处,在危险重重的情况下,不断变化策略,让对手防不胜防。
李堡战役获胜后,粟裕在战场上的信心大大增强,他对接下来的战斗也变得更加渴望。
他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提交了一份充满勇气的作战计划:华东野战军将主动出击,目标直指南通。不过,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占领南通,而是通过围点打援的方式,诱使驻扎在如皋和海安的敌军前来增援。我们的目标是寻找并消灭敌军至少一个旅,理想情况下是两个旅。
毛主席,就像陈毅称赞的“大帅”一样,虽然同意了粟裕的想法,但也敏锐地指出了其中的关键问题。
毛主席问粟裕,如果华东野战军进攻南通如皋一线,目的是引诱敌军的如皋、海安部队南撤支援,那如果敌军不南撤,坚守阵地,我军该怎么办?
在毛主席提出这个决定胜负的关键问题时,他的语气非常坚定。紧接着,他迅速给粟裕布置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如果敌军在如皋和海安之间徘徊不前,不愿轻易南撤,华东野战军的主要部队就应该向西移动,占领如皋到黄桥之间的公路,并抓住机会进攻黄桥,以此来引诱敌军移动。
8月21日,华东野战军主力迅速行动,在丁堰和林梓两地展开激烈战斗。陶勇将军指挥的第一师一部分兵力对丁堰进行了猛烈攻击,而我军主力部队则整装待发,准备应对可能从如皋方向增援的敌人。王必成将军带领的第六师一部分兵力也对林梓发起了攻击,其主力部队同样准备迎接可能从南通方向来的增援敌人。同时,第五旅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以应对战场上的任何变化。
战事全面爆发的时候,正如毛主席曾预见的那样,如皋、海安、南通三地的国民党军队坚守阵地,没有南下支援。这表明,原先计划的围点打援策略并没有按预期进行。
现在,粟裕虽然紧紧抓住了毛主席的妙计,但这个策略背后隐藏的风险,也需要他亲自处理和化解。
在丁堰到林梓这一带,我们部队成功消灭了国民党自诩的“小型精锐部队”。紧接着,粟裕将军迅速作出决定,命令我们的部队马上前往泰州,目标是黄桥。
粟裕精心选定的攻击地带,南边紧靠着长江这道天然屏障,而东、北、西三面则被许多据点组成的封锁线包围着,黄桥正好位于这圈封锁线的中心位置。
这表明,粟裕指挥着三万精兵,勇敢地深入敌方心脏地带。
时光如白驹过隙,粟裕把过去的决定比作寓言,他的话生动形象:“这一招就像孙悟空斗牛魔王的计策,潜入敌营,如同探囊取物,看似轻松,却也暗藏危险。”
把对手比作牛魔王,可以看出李默庵现在可不是一般人了。
的确,在粟裕的一连串猛烈打击下,那位曾在抗日战争中留下辉煌战绩的黄埔军校英才似乎有所醒悟。随着丁堰、林梓战役的结束,他敏锐地判断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已经从海安转移到了如皋。
李默庵首先攻打如皋。
李默庵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直接攻击太冲动,缺乏策略。他认为,用巧妙的迂回战术来实现目标,更能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远见。
经过深思熟虑,李默庵果断下达命令,让驻守在黄桥的第69师第99旅迅速出发,前往如皋增援;几乎同时,驻扎在扬州的第25师也接到指示,沿着运河向北挺进,目标直指邵伯。
邵伯位于淮阴,是华中解放区首府的南端,是这个地方的重要门户。如果邵伯被攻破,会对两淮和苏中地区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这对于粟裕将军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损失。目前,粟裕将军的主力部队在如皋东南一带。要解救邵伯,只能从北面绕过封锁线。但是,这样做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在行进过程中,我军主力的位置很容易被敌人发现。
这表明,李默庵不仅轻松拿下了邵伯,还沿着运河向北推进,与北边的国民党部队形成了包围之势,逼近了两淮地区。这样的部署不仅解除了东边的包围,还保障了西边的安全,实现了东西两线的协同作战,真是一举两得的好策略。
在救助邵伯的时候,更让人担忧的是,粟裕的主要部队一直面临着可能会掉入敌人设下的“围点打援”陷阱的风险。
听到李默庵使出的一招既巧妙又狠辣,让人害怕的招式,第25师的师长黄百韬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这招真是太妙了!”同时,他满怀信心地保证:“不出几个小时,最多三天,我师定能攻克邵伯!”
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双方终于展现了高人一等的风采,让人看得直呼过瘾。
现在的粟裕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高手对决时,如果被对手压制,就已经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获胜的机会。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更要保持冷静,直接攻击对手的弱点。
李默庵现在有哪些不足之处?
粟裕认为,要解救邵伯,关键不在于增加兵力,而在于如何巧妙地阻止黄百韬的第25师进攻邵伯。他敏锐地发现,泰州其实是黄百韬第25师的后方据点。黄百韬拼命向邵伯北进,必然会留下防守上的薄弱环节。此时,如果华东野战军能够迅速占领泰州,黄百韬就会陷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境。为了摆脱危险,他不得不回师救援泰州。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救邵伯,还能趁机消灭黄百韬的第25师。
简而言之,只有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的策略,才能真正切断李默庵的力量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