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若否决,特斯拉CEO恐辞职权力转移
2025年9月,一台金色人形机器人在旧金山的办公室里听懂指令,走向冰箱取出一罐可乐——它没有抓碎罐体,也没有走错方向。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的真实演示。就在一个月后,特斯拉董事会主席却发出警告:若股东否决马斯克价值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这位推动“机器人革命”的CEO可能辞职。而方案中那个看似天方夜谭的目标——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正悄然揭示一场堪比石油时代的权力转移。
这不仅是对一名企业家去留的表决,更是对未来生产力归属的投票。特斯拉押注的不是汽车,而是机器人作为“新石油”的战略地位。当全球年收入或将达到5万亿美元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初现轮廓,谁能掌控其量产能力,谁就将掌握21世纪的经济命脉。
马斯克的薪酬方案要求特斯拉实现市值8.5万亿美元、年销1200万辆车、部署百万台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其中,“100万台Optimus”最易被视作幻想。但现实是,第三代Optimus已在2025年定型,2026年将正式量产,目标2030年前实现百万台年产能。届时单台成本将压至2万美元以下,低于一辆Model 3。这不是演示,是工程路线图。
这一目标的深层逻辑在于:人形机器人不是工具,而是可复制的智能劳动力。它们能进入人类社会的所有场景——工厂、家庭、医院、街道——无需改造环境即可执行任务。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0亿台人形机器人,年创收超5万亿美元。这一体量已远超今日汽车产业。谁主导机器人制造,谁就等于控制了未来世界的“劳动力供给”。
这正是“机器人即新石油”的本质。20世纪,石油决定工业能力;21世纪,机器人决定生产力密度。过去GDP依赖人口规模,未来则取决于“智能体密度”。中国凭借稀土、电机、减速器与电池的完整供应链,在硬件制造上占据优势;美国则依靠英伟达芯片与OpenAI算法构建AI生态。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正演变为“谁造得出来”与“谁让其聪明”的博弈。
然而,真正的权力不在制造,而在标准与生态。特斯拉的野心不仅是造机器人,更是用Grok AI赋予其统一“大脑”,建立从感知到决策的闭环系统。一旦形成规模,企业将不再购买机器人,而是订阅“机器人即服务”(RaaS),持续为AI升级与任务调度付费。这种模式如同云计算,但控制的是物理世界。
股东们将在11月6日决定是否支持马斯克的万亿美元激励。表面看,这是对公司治理独立性的考验;实质上,这是对“是否相信机器人能成为新生产资料”的抉择。若否决方案,特斯拉可能失去其最具颠覆力的领导者;若通过,则可能加速一个由百万台Optimus驱动的新经济纪元。
未来的国家竞争力,不只看军力或GDP,而要看:有多少台机器人在运转,谁掌握它们的“大脑”与“双手”。当机器开始模仿人类劳动,真正的资源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