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只有待中国定调之后,俄乌战局方能收官

58 2025-08-29 18:02

外媒:只有待中国定调之后,俄乌战局方能收官

自2022年2月以来,俄乌之间的武装冲突持续升级,战火延烧至今已超过三年,对全球多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稳定造成了显著冲击。

西方舆论场中频繁出现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若愿意介入调停,应能有效推动局势缓和并促使双方走向和平。

例如,芬兰总统斯图布曾在2024年7月与彭博社的对话中指出,俄罗斯在当前阶段对中国的经济与外交依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他进一步表示,只需中方采取明确的外交行动,便有较大可能性为这场持久冲突画上句号。

他认为,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往来,倘若中国选择施加经济压力,普京政府可能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随即对此作出回应,强调中国既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发起者,也不直接牵涉其中,因此不会效仿某些国家采取胁迫手段。

她表示,中国始终秉持劝和促谈的原则,致力于与所有相关国家保持建设性沟通,推动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这一表态虽然措辞审慎,但清晰传达出中国不干预他国内政、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国际媒体,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时常将俄乌冲突比作一场宏大的战略棋局,指出多数国家已经表明立场或选边站队。

然而,中国至今尚未做出最终的战略抉择,许多人认为只有中国正式介入,这场博弈才能真正走向终局。

该报还在一篇评论中提到,中国历史上诞生了诸如孙子这样的伟大战略思想家,北京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体现出深谋远虑、沉着布局的特点。

自危机爆发之初,中国便占据了道义和舆论的制高点,其表现与一些立场摇摆、言行不一的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实际上,中国自始至终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在2023年2月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

该文件系统阐述了十二条核心原则,内容涵盖尊重各国主权、立即停火止战、切实保护平民等多个关键方面。

这些主张并非停留在纸面上,中国采取了具体行动,包括派遣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赴欧洲进行多轮穿梭外交。

中方还分别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及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持续为推动局势缓和付出建设性努力。

2025年2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再次强调,中国始终坚定支持所有寻求和平的倡议,其中涵盖了美俄之间可能达成的共识,并承诺愿以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方式参与到国际调解进程中。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为什么国际舆论常常聚焦于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与动向?这需要回溯俄乌冲突的根本起因。俄罗斯方面长期认为,北约持续向东扩张对其战略安全构成了直接且不容忽视的威胁,这一认知最终促使普京于2022年2月24日下令发起军事行动,并逐步占据了乌东部广阔区域;截至2025年8月,俄方已实际掌控乌克兰约18%的领土,涵盖克里米亚半岛及顿涅茨克州多个关键地带。

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阵营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强力支持,其军事援助总额累计已达数千亿美元。例如在2025年7月,德国政府宣布追加5亿美元用于武器供应与后勤保障,进一步增强了乌方的防御与反击能力。同年8月,乌克兰军方在库尔斯克方向实施了战术反攻,成功夺回约250平方公里土地,但整体战线仍呈僵持态势,双方均承受重大人员损失——仅2025年6月,乌方就接收了1212具本国士兵的遗体。

波兰在冲突初期曾大规模接纳乌克兰难民,但至2024年4月,其政策发生显著转变,开始强制遣返符合兵役年龄的男性难民,并多次公开声明拒绝直接派兵介入。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波兰民众对进一步卷入冲突持明确反对态度。

中国在应对乌克兰局势的过程中,其立场显示出独特的复杂性与平衡性。在联合国相关决议的投票环节,中国代表多次选择投出弃权票,既未对俄罗斯的行为表示明确支持,也未参与西方国家的谴责行列,而是倾向于使用“乌克兰危机”这一相对中立的表述来界定当前事态。

根据公开资料分析,有观点认为中国领导层可能将冲突的持续视为符合其长远战略利益的一种局面,因为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借机扩大了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纽带。

到2025年,中俄双边关系呈现显著深化的态势,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北京期间特别强调了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协同合作。中国此时已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最大接收国,同时在非致命军事物资及零部件供应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政府始终对外坚称其未向任何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援助,并重申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仅限于正常的国际贸易与人道主义关怀。有国际智库分析提出,中国可能是这场地缘政治变局中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因为西方的战略资源被牵制在欧洲,使北京获得了更广阔的国际运作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郑永年教授在2024年的一次专访中指出,西方舆论经常错误解读中国的外交取向,认为其已完全倒向俄罗斯。他强调,若中国真的选边站队,全球局势可能迅速升级为更大规模的对抗。

郑教授进一步阐释,中国实际上秉持的是和平发展的路径,在俄乌冲突及巴以问题上均保持相对中立的姿态,以避免区域矛盾进一步扩散或激化。这种立场不仅有助于控制冲突规模,也符合中国所倡导的多边主义与对话解决争端的国际秩序观。

2025年3月期间,他公开提议中国在处理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系时采取更为审慎和持久的态度,并指出实现和平需要国际社会多边的协作与共同投入。

苏州大学知名学者高志凯多次通过公开平台反驳西方对中国的不实指控,明确表示中国未曾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援,并强调若有此类援助,战事可能早已画上句号。

他进一步提出,中国仅一个月的军工产出足以媲美西方联盟全年的总量,这一表述显得极具气势,但他同时重申中国始终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

自建国伊始,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绝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或胁迫。

特朗普在2025年2月重新执政后不久,与普京进行了电话交流,其间警告若战争持续,俄方将面临严峻后果。

同年8月14日,两人于阿拉斯加举行面对面会谈,重点商议停火事宜,但最终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共识。

特朗普倾向于以部分领土让步为条件,推动俄罗斯接受协商解决,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11月16日公开表态,坚持必须通过多边外交途径终止冲突,反对独自应对俄罗斯。

截至2025年8月12日,俄罗斯方面已实际控制新增241平方英里的区域,同时其军事行动仍在持续展开。

联合国于同年2月表决通过了一项再次申明乌克兰领土完整的决议,在此过程中中国选择了弃权票。

就在美俄高层会谈前夕,多位欧洲领导人紧急与特朗普通电话,表达了对美国单方面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忧虑,但特朗普回应称他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终止暴力冲突。

中国一贯对国际冲突中的和平进程持积极支持态度。2025年2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绝非危机的引发者,并将持续为各方对话创造有利条件。

王毅外长于2月15日再次申明,中国长期倡导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反对任何加剧紧张局势的行为,这与某些国家不断火上浇油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高志凯在同年5月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参与辩论时提到,中国始终远离军事冲突,并对无端指责予以有力回应,同时强调中俄关系虽保持稳定,但中国自危机爆发之初便坚定推动和平解决途径。

郑永年在9月29日的一次专访中分析指出,尽管北约多次声称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援助,但中国始终选择倡导和平,这一立场显著降低了亚太地区陷入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波兰政府于2024年7月对其难民接纳政策做出重要调整,开始实施遣返措施,国防部长同时公开表示反对派遣军队介入外部冲突。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5年3月3日发表讲话时坦言,彻底结束战争仍然面临漫长道路,和平协议的达成存在诸多障碍,但国际社会不应放弃推动谈判的努力。

自2022年以来爆发的俄乌军事对抗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深远影响,预计到2025年,全球局部冲突频率将进一步上升,各国国防预算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根据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舆情监测,不少网民展现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集体意识,普遍认为只要符合中国战略需求,便无需对俄罗斯行动进行道德评判。

联合国最新分析报告指出,武装冲突导致欧洲资本市场出现大规模资金撤离,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反而成为资本流入的受益者。

随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度执政,其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进一步升级,致使2025年全球经贸秩序陷入持续动荡。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尤其是叙利亚再度成为多国势力角逐的战场,而中国则以斡旋者的身份显著提升了其国际调解者地位。

2025年3月,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正式访问乌克兰首都基辅,与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会谈并共同视察遭战火破坏的民用设施。

斯图布在联合记者会上坚定表态,称乌克兰寻求加入欧盟及北约的诉求属于主权权利,不应成为国际谈判的筹码。

同年7月3日,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北约特别峰会上,斯图布再度呼吁成员国应在维持对俄对话的同时,不忽视乌克兰当前的实际战况。

他持续敦促西方联盟加强对乌军事与经济援助,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例行记者会上就相关议题作出了回应。

知名学者郑永年与高志凯通过智库平台发表联合撰文,分析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多次亲赴前线激励士气,同时监督防御工事的建设与后勤部署。

截至目前,战事仍未出现缓和迹象,作战人员与平民伤亡数字持续攀升,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已成为严峻的人道主义挑战。

2025年4月25日,特朗普发表关于终结乌克兰冲突的承诺,言辞显露出某种程度的夸张倾向,但这一表态并未持续太久。

同年8月13日,特朗普一改先前姿态,转而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措辞严厉的警告,引发国际关注。

作为回应,俄罗斯方面宣布计划扩充军事力量,增派十五万名士兵至边境区域,显示出局势可能进一步升级。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确认将向乌克兰提供包括装备与医疗资源在内的多方面援助,以应对持续紧张的地缘态势。

在乌克兰境内,许多家庭聚集于接收站点,等待辨认在冲突中丧生的亲属遗体,场面令人揪心。

俄罗斯军方对基辅发动新一轮空袭,导致居民区遭受破坏,平民伤亡数字持续攀升。

乌克兰武装部队则发起反攻行动,部分作战单位成功越过边界进入俄控区域,展开军事反击。

于G20峰会期间,中国表明支持特朗普政府针对乌克兰问题所倡议的和平方案,展现出外交协作的姿态。

中国外长王毅进一步申明,中方愿意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致力于探索长久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美国与俄罗斯的高层代表举行会晤,双方就在不久将来终止敌对行动并逐步修复双边关系达成初步共识。

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积极介入调停的真正意图,实则是为了腾出战略资源,以更全面地应对与中国的竞争。

联合国大会通过呼吁停火的决议案,中国在此次表决过程中投下了赞成票,支持多边和平努力。

国际媒体的相关评论具有一定合理性,他们观察到中国在这一复杂棋局中的每一步都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北京始终保持自身的战略定力,不因外界压力而改变节奏,始终将劝和促谈作为核心目标。

持续延长的军事冲突不仅无法为任何一方带来实质利益,反而会造成更多损失与不稳定。

实现持久和平,才是真正符合各方根本利益的出路。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下一篇:中美俄人均智商差异显著:中国智商水平是多少?
上一篇:李在明没让中国失望,抵达美国前先给特朗普泼了盆凉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