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经理神话破灭!刘格菘的跌落反思:基民如何避免财富陷阱?

111 2025-10-09 11:54

刘格菘,这个曾经被誉为“旱涝保收”的明星基金经理,如今却成为基民血泪史的一部分。一个曾被捧上神坛的人物,到底是造化弄人还是人性迷失?一场管理费高达140亿的财富游戏,究竟是谁在收割谁?基金业的神话是市场的狂欢,而破灭后的震撼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刘格菘的故事,也许可以写进基金行业的传奇史册。2019年,他抓住了半导体自主可控的风口,看似精准无比地下注,并通过圣邦股份、兆易创新这样的标的脱颖而出。一战成名后,他马上顺势而为,又在新能源浪潮中将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热门股收入囊中。一个基金经理,成了能点石成金的“股市英雄”,而广发基金则成了造神的幕后推手。营销手段挥洒得满城“十倍神话”的芬芳,通俗点说,当年的官宣热度堪比现在的网红电商直播。

市场需要英雄,刘格菘走红的背后,实际上踩着的是国家主动时期的投资节拍。而他的巅峰,包括“广发行业严选”成立当天募集的148.7亿元,不单是资金的涌入,更是一群基民把“希望”装进了别人的口袋——希望他们的财富能翻倍、增加,甚至从此实现财务自由。然而,哪里有这么简单的事呢?别忘了,市场从来不按情节走,投资的风险也不会埋伏你一辈子才出手。

这样的故事在造神运动中是无法避免的,热度永远是双刃剑。当刘格菘管理的规模滚到843亿元成为追逐的磁场,也埋下了注定爆雷的隐患。从风口之上,到深坑之中,这个转折比过山车还刺激。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再耀眼,也遮不住规模陷阱和周期拐点的风险。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他那让无数基民“持续加仓”的梦想操作。新能源行业下行,他重仓押宝的亿纬锂能、晶澳科技跌得惨不忍睹,后者股价甚至只剩高峰期的2成。偏偏他还“为梦想买单”,在下跌途中继续加仓。结果?基民的本金被彻底绞杀,要不是一些基民心态过硬,大概早跪求赎回了。

更经典的反向指标,体现在今年7月。他减仓之后,新能源板块却反弹了7%。割肉后的哀伤估计只有刘格菘自己明了,而基民们的失望情绪早已从论坛的愤慨点燃。他买入的泡泡玛特和小米却表现拉胯,整体操作成为一个频频落后的案例,完全颠覆了过去的“点金奇才”的想象。

刘格菘的个人能力备受质疑之际,广发基金的整个系统也在透支精力。另一个明星经理郑澄然也陷进了类似的持股怪圈,完全复制刘格菘的持仓路径。这种高度内部趋同,将公司风险集中化,直接让系统共振。两人重仓晶澳科技、阳光电源等下行股,结果净值回撤得令人毛骨悚然。

恐怖的是,这种明星模式带来的其兴也勃,其衰也猛。广发基金的所谓梯队,反倒成了危机中的短板,大量老将纷纷卸任,一些90后的年轻经理则被寄予厚望。然而,透过这些年轻管理人,不仅没赢回信任,还让资金规模变得更加摇摆。

广发基金的经历,再次印证了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弊端。它仿佛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别以为光靠几个大咖就能撑起一天之下。一个更值得学习的例子,是贝莱德基金创始人拉里·芬克,他用韧性和稳健的投研体系抵挡住了明星文化的风潮,结果贝莱德打下了一座难以撼动的丰碑。

基民们的心态如今已截然不同,不再盲目相信某个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他们要的,是账户里的净值,而不是故事。曾经以“买入并持有”为主流行动的基民,如今只想“回本就跑”。投资信任的重建,是比净值反弹更难的道路。

与此同时,监管层终于提刀亮剑。从2024年的“国九条”到今年证监会关于浮动管理费机制的推行,基金业的旱涝保收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新规则很明确:基金公司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拿到更高管理费,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躺着赚钱。

广发基金的调整试验很快推出,但效果冷暖参半。90后新经理接过老牌明星的接力棒,但市场的信任并没有因此而回来。信任的失落比资产缩水更可怕,而想要赢回基民们的心,广发基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禁要问:所谓的明星文化,究竟给基民带来了什么?投资的本质,是让资金流入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而不是跌得只剩情怀。投资者的钱,难道只是基金公司营销的燃料罐?讲故事的时代终将过去,难道不该用扎实的回报回复基民的信任吗?

下一篇:普京为了筹备军费打仗,将7大国企挂牌出售,俄罗斯这次私有化会与90年代有什么不同?
上一篇:长江能科新股高门槛,市盈率对比老牌公司,战投队伍阵容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