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刑满释放后游览井冈山,现场出洋相:房屋如此密集,怪不得毛主席选择这里
一群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将军、特务头子”,1964年的春天,居然齐刷刷地组队,浩浩荡荡往井冈山跑——这听着像段子,但却是实打实的历史。前清皇帝溥仪居然成了队长,而身边不仅有国民党的大将,还带着一众旧政要、特务头目,甚至包括不少昔日“死对头”。几十年前这些人一见面不是刀就是枪,现在却肩并肩参观革命圣地。这一出稀世奇观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他们去了之后都说了些什么,心里又怎么想?这群顶流“历史人物”集体朝圣,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能不能真的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有人拍桌子说,这场罕见的参观团要“让历史走到尽头”。你想,比戏更戏剧性——前朝皇帝带着国民党旧部,亲身走进共产党大本营井冈山。这跟羊进狼窝、旧班底闯新世界差不多。有人说,这不过是场面子工程,人心哪有那么容易转弯;也有人说,这是和解的信号,历史旧账就该一笔勾销。正当舆论翻江倒海,溥仪却在火车上吟诗作对,面对新中国的大好河山欢呼雀跃——这是真心还是表演?更大的悬念在后头,谁也不知道这么一群“老对头”会在红色圣山碰撞出什么火花。
参观团是怎么凑起来的?1964年,刚好是新中国站稳脚跟的关键时刻。全国政协点兵点将,从“国民党溃兵”里挑出了杜聿明、范汉杰这些大名鼎鼎的将领,从特务、战犯名单里捞出沈醉、康泽、王子衡等昔日大腕,甚至请来了“末代皇帝”溥仪。这还不够,连溥仪的弟弟、老婆都一并打包入团,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参观队伍。老百姓怎么看?有人热情地招呼,“溥仪来了,快看看”;也有大妈赶着自家娃,“革命圣地的新变化可别被这些老把头讹走了”。一时间,“帝王将相”进井冈,成了大新闻,街头巷尾都在打听“这些老家伙到底会不会真改了性子”。
一路上似乎风平浪静。老皇帝溥仪像个新入学的孩子,对啥都好奇,问个不停。前国军将领倒也规矩,遇到老区群众总是笑脸相迎。不少人心里却清楚,这场面像池塘表面漂着的荷叶,底下水流湍急。有人说,这些“改造过”的战犯和旧官员,心里到底怎么想,谁能保证?反对的声音也不少。“狗改不了吃屎,这些人装出来的忏悔呗,”有脾气直的老红军冷嘲热讽。连一些随团干部都私下议论:能够真把旧社会那点心思丢在井冈山?掏心掏肺的忏悔背后,也许只是为了顺水推舟,混个“被原谅”的名额而已。表面的平静背后,冤家路窄,谁能先松口?
正当大家以为这帮历史“活化石”不过走个流程、装装样子,没多少真情实感的时候,井冈山上来了一记猛料。4月10日那天,溥仪带头上了黄洋界哨口。面对象征红军苦战的纪念碑、雕刻的诗句,他突然话锋一转,连番追问“到底当年是怎么守住这地儿的?”当陪同人员讲述红军靠着几发炮弹顽强击退敌人时,溥仪罕见地安静下来。这位昔日端坐龙椅的“大清皇帝”,居然站在山口半天没说话,只低头记下诗句、连夜写下长诗致敬革命英烈。不仅溥仪,连国民党老将们也在历史的回响中发出感慨,“井冈山是真正打出来的江山”。一时间,昔日的权力顶流,首次在红色圣地卸下防备,被红军的血与火故事击中了“心头肉”。几十年恩怨,仿佛在一夜间化为纸灰,这,就是历史的反转时刻。
大伙以为情绪被点燃,历史就此翻篇。当参观团继续前行,又陷入另一场“历史死结”。表面团员们在井冈山以外的地方都表示“改过自新”,诗也写了,赞歌也唱了,但到了关键时刻,新的障碍冒头了。比如讨论如何理解“新中国”,国军老将与红军后代的分歧就冒了出来,战犯家属为了身份问题争论不休。更扎心的是,井冈山的变化让老一辈们感慨“世事无常”,但是对于“历史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外表和谐,内心千丝万缕的分歧难以调和。有人说是“历史的新契机”,有人仍心存芥蒂,担忧未来随时可能“风云突变”。要让这些人彻底融入新社会,比登井冈山还难。
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要拍手叫好:连末代皇帝都能当团长参观井冈山,连国民党将领、特务头头都敢当众赞美红军,这难道不是新中国的进步?可话又说回来,别被表象骗了:这些老江湖谁不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诗词歌赋一敲键盘就来,唱赞歌容易,把心里的旧账清空可比登天还难。官方说这是“历史大和解”,可对于老百姓来说,一顿拍照留影,比不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子进步。值得吐槽的是,从“皇帝”到“阶下囚”再到“革命朝圣”,人生大起大落,嘴里那几句诗究竟能改多少心?别看团长溥仪笑得灿烂,回到家里,他会不会继续琢磨“龙椅梦”?这场“和解”是历史的里程碑,还是作秀的舞台,还真说不准。
大家说说这种“帝王将相团体红色游学”到底是真心忏悔,还是被动配合下的面子工程?你们相信,几十年的“血仇世仇”真能靠一趟井冈山洗白?有人说,只要敢参观、敢发言,总归是融入新社会的一步;但也有人吐槽,老猢狲翻了身照样能上树,历史人物的自我洗白靠谱吗?你觉得,是不是只要穿上新裤子、喊几句新口号,心真的就能变得“革命”起来?留言聊聊你心中的看法,让我们一起看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行走”,到底值不值打个大大的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