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骏凌获奖再突破,球迷欢呼无限,未来可期
92
2025-09-02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乞丐是谁?
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来。但如果我告诉你,有个人靠要饭,要了整整38年,攒下了相当于今天上千万的家产,你信吗?
他不仅攒下了钱,还用这些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硬生生砸出了三所义学,让无数穷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山东巡抚听说他的事,亲自接见,当场捐款;光绪皇帝都为之动容,特批“乐善好施”的牌匾,还御赐黄马褂。
这剧本,放今天就是妥妥的逆袭爽文男主。这个人,叫武训。
可你敢信吗?拥有这一切的武训,一辈子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吃过一顿饱饭。他把乞讨来的好一点的干粮都卖掉换钱,自己只吃最烂的、发霉的。
他到底图什么?一个坐拥千万资产的人,为什么活得比谁都卑微?
时间,要倒回到他17岁那年。
那时的武训,还叫武七,是个给地主家打长工的穷小子。他没读过书,不识字。辛辛苦苦干了三年,到头来,地主拿着一本假账本,说他不仅没工钱,还倒欠钱。武七想理论,换来的却是一顿毒打,被打得口鼻流血,扔在了野外。
他在一座破庙里昏睡了三天三夜。这三天,没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只知道醒来后的武七,像是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少年,他的眼里,燃起了一团火。
他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被欺负,就是因为不识字!穷,不可怕;不识字,才是一辈子都翻不了身的根源!
从那天起,他发下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誓言:这辈子,不娶妻,不生子,就是要饭,也要办一所义学,让天下的穷孩子都能读书,不再受他这样的屈辱!
他上路了。
肩上一个破褡裢,手里一个铜勺,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为了攒钱,他把自己的长辫子剪了,卖了一吊钱。为了钱,他可以放弃一切。尊严?那是什么?能换成砖瓦给孩子们盖学堂吗?
他学着唱戏,编出顺口溜:“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他像个小丑一样,在街头表演蝎子爬、打滚翻跟头,甚至吞瓦片、吃蛇蝎,只为博人一笑,换几个赏钱。有一次,一个富家子弟牵着骡子戏弄他:“你要是把这驴粪蛋吃了,这骡子就归你。”
话音未落,武训二话不说,抓起地上的粪便就往嘴里塞。他真的牵着骡子走了,转手就卖了钱,存了起来。
他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疯子。可这个“疯子”,却有着比谁都清醒的账本。他把讨来的钱,一分一厘都存起来,交给信得过的乡绅去放贷生息,钱滚钱,利滚利。
他的心,硬得像块石头。亲哥哥来借钱,他一分不给;后来租地给哥哥种,哥哥交不上租,他硬是把地收了回来。母亲病故,他得到消息后,不敢回家。他躲在庄稼地里,远远看着送葬的队伍,心如刀绞。他怕,怕自己辛辛苦苦乞讨来的血汗钱,会因为一场丧事而打了水漂。
等到乡亲们都散去,他才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扑到母亲的新坟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武训50岁。他的第一个梦想,成了!他用乞讨了三十年的血汗钱,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开学那天,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武训没有站在高台上讲话,他穿着那身破烂的乞丐服,走到新请来的老师面前,“噗通”一声,跪下了,磕头恳求老师们尽心尽力教好孩子。然后,他又转身向第一批入学的学生们跪下,求他们好好读书,不要淘气。
那一刻,这个跪了一辈子的乞丐,在他亲手建起的学堂前,跪出了一个民族最挺拔的脊梁。
此后,他又相继创办了杨二庄义塾和临清御史巷义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感动了大清朝的“圣丐”,却在他死后半个世纪,被狠狠地踩在了脚下。
1951年,一部根据他事迹改编的电影《武训传》火遍全国,主演是当时最顶级的巨星赵丹。可很快,一盆冷水就浇了下来。一篇措辞严厉的社论,将这部电影和武训本人,定性为“改良主义”,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妥协和投降。
批判的声音认为,你武训,面对压迫,不反抗,不革命,只知道用最卑微的方式去乞求统治阶级的怜悯,这是在美化封建制度,是在给吃人的旧社会续命!这场批判的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在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从此,“武训”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他的名字,也渐渐被尘封。
他到底是个圣人,还是个奴才?这个争论,持续了很久。
其实,我们不必用后人的视角去苛责前人。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底层草民,他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什么是阶级斗争。他只知道,读书,能让人活得像个人。这就是他最朴素的认知,也是他愿意付出一生的信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他写下这样的赞歌:“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或许是对他最公允的评价。
1896年,武训在临清义塾的朗朗读书声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病得很重,却舍不得花钱买药,吃了发霉的药丸,病情加重。他从屋里挪出来,颤巍巍地靠在学堂的屋檐下。他舍不得占用一间屋子,那是留给孩子们念书的。
《清史稿》中记载,他临终时,“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他用一生,跪出了一条让穷孩子站起来读书的路。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在我们的土地上走过,我们,不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