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维尔: 曼联下赛季最多只能进前六
191
2025-08-16
颜值演技双双在线的时代远去,满屏“资源咖”当道,观众们开始怀念煤老板投资影视的黄金年代。
曾几何时,打开电视是一种享受。87版《红楼梦》中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举手投足间尽是翩翩公子风度,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眼带梨花、娇喘微微,造就了“一眼万年”的经典。那些年,煤老板投资影视剧虽被吐槽“审美土豪”,却留下了无数颜值与演技并存的经典形象。
而今,荧幕却被网友戏称为“资本家的丑孩子”们占据。他们靠着背后资源轻松获得别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却颜值感人、演技尴尬,配合辣眼睛的造型和“眼前一黑”的选角,让观众不堪其扰。
01 煤老板审美:颜值天花板时代的辉煌
煤老板作为投资方时期,堪称影视剧颜值与演技的黄金时代。他们的审美偏好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偏爱那些五官端正、大气明艳的演员。
男演员往往走英气俊朗或贵气风流路线,不会过分粗犷或秀美,眉眼符合“剑眉星目”的标准。女演员则多为“国泰民安脸”,方圆脸和鹅蛋脸居多,明眸皓齿,比例和谐。
在煤老板投资的影视剧中,演员美的各有特色。无论是《倚天屠龙记》中贾静雯饰演的赵敏、高圆圆饰演的周芷若,还是《刁蛮公主》里张娜拉饰演的司徒静,抑或是《还珠格格》中王艳饰演的晴儿,都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演员不仅外形出众,更各有辨识度。与当下流水线生产的“网红脸”不同,那个时代的美是多元且有生命力的。
编剧汪海林曾感慨:“我很怀念煤老板做投资人的日子,他们特别好,他们除了要求找女演员以外,没有别的任何要求,他根本就不干预我们的创作。”这种对专业性的尊重,为优秀作品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02 审美降级:“资本丑孩子”的尴尬崛起
近年来,娱乐圈涌现出一批被戏称为“资本丑孩子”的艺人。他们凭借背后资源轻松获得重要角色,却因颜值、演技与角色不匹配而引发争议。
华为二公主姚安娜从《中餐厅》到《猎冰》,演技浮夸、面瘫脸、眼神没光等问题让观众直呼“看不下去”。即使与张颂文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合作,也未能挽救其演技缺陷。
电影版《红楼梦》中张淼怡饰演的林黛玉更是打破观众认知。扁平的五官、宽大的眼距与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咋舌的是,张淼怡对林黛玉的理解是“离经叛道、特立独行”,与原著形象相去甚远。
歌手跨界当演员的刘宇宁,在《一念关山》中与刘诗诗搭戏,被网友吐槽“鼠系长相”,毫无古装美男仪态。摘面具的戏份本应惊艳亮相,结果观众却纷纷表示:“还是戴上吧,求你了。”
这些“资本丑孩子”的崛起,反映的是资本对影视创作的过度干预。当投资方强推自家艺人,专业选角团队的意见被置之不理,作品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03 煤老板风评反转:从土豪到审美标杆
二十一世纪初,煤老板曾是全网风评最差的群体之一,被嘲笑为暴发户,“没文化,没品味,土得掉渣”。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煤老板的风评却发生惊人反转。
当年被鄙视的“煤老板式审美”如今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最高评价之一。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人们对当前影视圈现状的强烈不满。与当下资本追逐流量、数据相比,煤老板作为投资人有着显著优点:他们有自知之明,尊重专业。
煤矿行业技术风险极高,煤老板明白自己不懂行,便不干预专业创作,给予制作团队充分的创作自由。
煤老板的审美偏好源于他们的草根出身。多为普通农民、生产队会计出身的他们,品位更接近普通大众。他们选演员时用的是大众标准,不会搞得过于抽象。
04 煤老板审美的现代表达:从影视到建筑
煤老板的审美优势不仅体现在影视领域,近年来更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山西太原植物园就是典型例证。
这座建筑极具设计感和未来感,拥有像外星建筑一样的独特温室穹顶结构,每一座圆润的穹顶建筑呈半圆形错落在地面上,紧靠由旧储煤坑改造而来的人工湖。俯瞰之下,宛如在巨大的扇贝上镶嵌了3颗银色珍珠。
太原植物园不仅斩获了“世界结构大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建筑业殊荣,更获得网友疯狂好评。评论区有人脑补了植物园的诞生过程:煤老板拿着看不懂的设计稿,念叨着“人家就是学这个的”,只管出钱,不干涉专业设计。
山西大同连续举办的震撼无人机表演,动用5000架无人机在空中组成云冈大佛、悬空寺等图案,再次印证了“煤老板审美”的现代魅力。网友纷纷评论:“千万别低估煤老板的实力”。
这些现代案例表明,煤老板审美的核心优势在于“外行少干预内行”的理念。这种理念让专业人才有发挥空间,同时又确保成果符合大众审美。
05 超越表面:审美差异背后的社会变迁
审美变迁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煤老板作为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其审美偏好简单直接——追求一眼就能看到、能看懂的美。在有冲击力的美基础上,再加上神韵、风情,达成耐看、有层次的美感。
这种审美与中国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相契合。改革开放初期,大众审美普遍更欣赏端正大气的脸,这与当时社会整体氛围一致。
随着经济发展,互联网资本崛起,审美标准也随之改变。流量至上成为新法则,颜值演技沦为次要因素。资本追逐可预测、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倾向于投资大IP等有流量和商业价值的元素。
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影视领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蓝灰绿,到改革开放后的港台风,再到如今的国潮兴起,审美始终与产业类型、经济基础紧密相连。
当下观众对煤老板审美的怀念,实则是对专业主义和人本价值的呼唤。人们渴望回归那个尊重专业、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时代。
看看最近山西的那些建筑——太原植物园的科幻穹顶、大同夜空的无人机表演,网友们在评论区刷着:“煤老板不懂艺术,但是尊重艺术”。
相比之下,如今的互联网资本往往迷信数据流量,对创作内容和形式设置诸多限制。从前的演员为贴合角色可以付出极大努力,而如今一些流量明星则备受呵护。这种反差,正是观众怀念煤老板时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