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定投1000元,20年后坐收12万年分红?银行股复利,真有这么神?
每次看到“每月定投1000,20年后财务自由”这种文章,我就像在三伏天里看到有人穿着羽绒服,感觉很迷惑,但又忍不住想多看两眼,想搞清楚这兄弟到底是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下。
特别是那个“20年后年分红12万”的标题党,计算器都快按冒烟了。
每月1000,一年1万2,20年本金24万。
要每年分红12万,股息率得达到50%。
朋友,股息率50%的玩意儿,要么是骗子,要么是马上要被抓的骗子。
这已经不是滚雪球了,这是从珠穆朗玛峰上往下滚核弹,物理学和金融学都要为你起立鼓掌。
这种文章的本质,就是一种金融界的“大力丸”宣传,专治年轻人的“财富焦虑症”。
它给你一个看似触手可及的梦想,一个机械降神的解决方案,让你觉得只要每月无脑投钱,就能打败通胀,跑赢人生,最后在朋友圈里散发着金钱的香气。
醒醒,工位上显示器还亮着呢。
咱们今天就把这事儿掰扯清楚,看看所谓的“定投银行股滚雪球”,到底是一碗醇厚的鸡汤,还是一碗加了洗洁精的鸡汤,看着泡沫挺多,喝完直窜稀。
首先,为啥是银行股?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生意模式大家看得懂。
左手吸收存款,右手放贷,赚个利差。
简单粗暴,就像小区门口的杂货铺,卖的是人人都需要的柴米油盐。
而且,那些名字你闭着眼都能背出来的国有大行,背后有国家信用站台,轻易死不掉。
这就给了人一种“稳”的错觉。
它们的分红确实相对慷慨。
为什么?
因为它们已经过了青春期,长不动了。
一家公司赚了钱,要么拿去扩大再生产,搞研发,开疆拓土;要么就是没地方花了,分给股东完事。
银行,尤其是大行,就是后者。
它的体量决定了它不可能再像个创业公司一样每年翻倍增长。
所以分红,不是它“大方”,是它“无奈”。
这钱与其在账上发霉,不如分给你,让你念它的好。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退隐江湖,不再追求华山论剑,每天的乐趣就是给徒子徒孙发点零花钱。
你指望他还能力压群雄,一统江湖?
别闹了,他能保证自己不被小毛贼偷走钱包就不错了。
所以,那个所谓的“复利效应”,听起来像是爱因斯坦的第八大奇迹,实际上呢?
它更像一个 sourdough starter,一个酵母球。
你得定期给它喂面粉(你的定投资金)和水(分红),耐心养着,它确实会慢慢变大。
但前提是,温度、湿度都得合适。
一旦经济大环境这个“室温”骤降,比如来一场金融危机,银行坏账飙升,利润跳水,你猜它还会不会给你分红?
想多了。
监管会第一时间冲进来说:兄弟,别分了,留着钱过冬,补充资本金要紧。
这时候,你的酵母球不但不长了,还可能直接给你饿死。
所以,你以为的“滚雪球”,是把一个小雪球放在长长的湿雪坡上,越滚越大。
但现实是,你这个雪球滚的可能是戈壁滩,滚着滚着,非但没变大,还被风沙吹没了。
那么,是不是说这玩意儿就完全是坑?
也不是。你得换个心态。
你不能把它当成一条通往暴富的康庄大道,而要把它当成一个“强制储蓄罐”,一个带点额外奖励的储蓄计划。
你每月投1000块,就当这钱扔进了存钱罐,只不过这个存钱罐偶尔会自己下几个蛋(分红)。
这么想,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步,别去搞什么“选股的艺术”。
你一个散户,想从一堆穿着西装的金融精英眼皮子底下,靠几篇网文和K线图就挑出“天选之子”?
这是瞎积薄发。
你真正要选的,是那个让你感觉最“皮实”的。
就像选个充电宝,你不是要它能给火箭充电,而是要它在你想用的时候,真的还有电。
所以,那些体量巨大、业务简单、轻易不会整花活儿的,可能更适合这个“储蓄罐”策略。
第二步,所谓的“长期持有”,不是让你买完就当传家宝。
这玩意儿的核心是纪律,而不是信仰。
平台给你设置的自动定投功能,就是把这事儿喂到嘴里,帮你克服人性的弱点。
今天涨了想追,明天跌了想割,这是病,得治。
自动定投就是电疗,每个月准时给你来一下,让你保持清醒。
涨了?跌了?关我屁事?
反正我买的是它的“下蛋”能力。
股价跌了,同样多的钱能买更多份,股息率反而更高,相当于母鸡打折促销,不该多买两只吗?
这就引出了最关键的一点:你的心态。
你盯着的,不应该是股价那个上蹿下跳的心电图,那玩意儿是给短线交易者看的,是他们多巴胺的来源。
你盯着的,应该是每年到账的分红。
股价的波动,只是你收集“母鸡”的成本变化而已。
把投资银行股当成在二线城市买了个停车位。
你指望它价格三五年翻十倍?
不现实。
但它每个月能稳定地给你收点租金(分红),而且只要这个城市不出大问题,这个车位就不会变成一堆废铁。
它的价值,和整个城市的经济(宏观经济)牢牢绑定。
所以,别再幻想什么“年分红12万”的童话了。
我们来算笔更现实的账:每月1000,20年本金24万。
假设一个比较合理的年化回报率(含分红再投),比如6%,20年后总资产大概是46万。
这时候,如果股息率是5%,你一年的分红大概是2万3千块。
这笔钱能让你财务自由吗?
不能。
但它能不能让你每年多一次全家旅行的预算,或者在不想上班的时候多一点点说“不”的底气?
能。
这就是银行股定投的真相。
它不是屠龙之术,而是一门“养猪”的手艺。
你精心喂养,耐心等待,不是为了让猪飞起来,而是为了到年底能多二两肉下酒。
它治不好的你暴富的妄想,但能缓解你月光的焦虑。
它给不了你一夜暴富的刺激,但能给你一个与时间为友、慢慢变富的可能。
所以,问题来了,你是在寻找一个能飞的猪,还是只想安安稳稳地到年底多切二两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