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投资的6个好习惯,让你的收益稳增长

60 2025-11-22 23:14

在投资理财的领域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投资从曾经的小众选择,但是这几年逐渐成为众多普通人开启理财之路的起点。

面对很多普通投资者的一些疑问:“小白如何开启ETF投资?”“为何买入后常吃亏?”“产品众多如何挑选?”,我今天就来分享ETF投资中至关重要的6个好习惯,帮助大家在投资路上稳步前行。

一、习惯一:把ETF当“积木”,而不是“救世主”

很多人一提ETF就想到“无脑定投”,结果定投三年还是亏。问题在哪儿?错把工具当策略。

正确做法:把资产分成“核心”和“卫星”。核心部分是宽基ETF(比如沪深300、MSCI中国),长期不动,像房子的地基;卫星部分才是行业ETF(比如科技、消费),根据市场轮动调整。

去年我重仓纳指ETF,不是因为跟风,而是发现美股调整一年后,估值已到合理区间。ETF是拼积木,你得先有框架,再选零件。盲目堆一堆热门行业ETF,反而容易散架。

二、习惯二:定期检查“流动性”,别踩坑里才喊疼

有些ETF看着题材诱人,但日均成交额还不到1000万。你兴冲冲买入,想卖时发现挂单半天没人接,只能压价甩卖。

我自己有个铁律:只玩日均成交1亿以上的品种。比如大家熟知的黄金ETF(华安),单日成交能超10亿,流动性足,价格稳定。

流动性是ETF的“氧气瓶”,平时感觉不到,缺的时候真能憋死人。你是不是也遇到过“买得进卖不出”的尴尬?

三、习惯三:止损?止盈?ETF定投的“反常识”

定投需要止损吗?多数人答“要”,但数据打脸:ETF定投,止盈比止损重要。

西南证券一份报告提到,3000点左右定投上证指数,持有1年几乎百分百赚钱。但很多人定投失败是因为“过早止盈”——赚5%就跑,错过主升浪。正确对策是:设置动态止盈线。比如盈利20%时抛一半,剩余让利润奔跑。

定投是“用时间换空间”,但时间不是无限期的。持仓本金大到一定程度,后续定投对收益影响会变弱,这时就该分批落袋。

四、习惯四:警惕“溢价黑洞”,尤其跨境ETF

今年初,某跨境ETF因为外汇额度用尽,暂停申购,溢价飙到15%。很多人冲进去套利,结果溢价回落,单日亏损10%。

我之前就吃过大亏。2022年买过一只港股ETF,当时忽略非重合交易时间(A股休市、港股开市),溢价套利失效,价格瞬间塌方。现在每次下单前必查两点:外汇额度是否充足、折溢价率是否正常。

ETF不是股票,高溢价往往是陷阱,不是机会。

五、习惯五:用“核心+卫星”管住手痒

散户最爱频繁交易,但数据残酷:2016-2019年,散户交易越频繁,亏损概率越高。

正确的应对是“核心+卫星”配置:70%资金放宽基ETF(核心),30%用于行业轮动(卫星)。卫星部分允许“手痒”做波段,但核心部分锁死不动。既满足操作欲,又不破坏长期策略。

你有没有发现?折腾来折腾去,收益可能还不如一把“躺平”的宽基指数。

六、习惯六:把费用当“隐形敌人”

管理费0.25%和0.75%,30年复利下来差10万美金!我们每次选ETF,先拉费用对比表:选跟踪误差小、费率低的。

比如我买纳指ETF的时候,管理费仅0.5%,而主动基金普遍1.5%以上。省下的费用,长期就是超额收益。

费用是钝刀子割肉,平时感觉不到,十年一看吓一跳。你检查过自己的持仓成本吗?

结尾:习惯背后的“人性博弈”

2015年我那会亏掉5000元生活费时,才懂什么叫“敬畏市场”。ETF的简单,反而暴露人性弱点——贪婪时追热门,恐慌时砍仓。

六条习惯,本质是六道防护网:流动性防冲动,核心卫星防手痒,止盈策略防贪婪……

最近我已经开始减仓纳指ETF,等回调再加。毕竟少赚比多亏舒服,活得久才是赢家。

每天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关注」就是我熬夜码字的充电桩⛽️!「关注我不迷路」,我会持续用大白话生动形象讲透复杂市场——毕竟我们的目标一致:赚认知内的钱,躲风险里的坑。

下一篇:老孙的眼泪挺值钱,短剧里不止有霸总,你为情绪买单吗
上一篇:嘉峪关房屋抵押贷款具体限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