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精神引领-集友银行,以华侨金融书写高质量答卷!

139 2025-08-05 01:56

1943年,福建永安的临时办公室里,集友银行创始人陈嘉庚展开一封南洋侨胞的来信。 信中夹着皱巴巴的钞票,附言写道:“此款若集美学校需用,可尽数支取。 ”这封信,正是集友银行创办的起点用侨汇筑起抗战后盾,以金融血脉滋养教育火种。

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侨汇是维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氧气”。 陈嘉庚敏锐意识到:必须打通一条安全的资金通道! 集友银行在广东东兴、广西柳州、福建泉州等侨汇枢纽设立网点,像毛细血管般将海外侨资输往国内。 仅1943-1945年,经集友银行汇入的侨资就支撑了前线军需和集美学村重建,甚至为福建龙岩火电厂等实业注入启动资金。

争议与突破: 当时法币疯狂贬值,民间信局趁机抬高手续费。 集友却逆势而为:坚持低费率、高效率,甚至为贫困侨眷垫付汇兑。 一位老员工回忆:“我们常徒步穿越战区送汇票,只因陈先生叮嘱‘侨胞血汗钱,一分不能少’。 ”

1986年,厦门经济特区机械轰鸣。 香港商人林广兆带着集友团队踏入厦门分行,带来三把“金融钥匙”:进出口贸易结算、外汇贷款、楼宇按揭这些今天司空见惯的业务,当时却是破天荒的创新!

台前幕后: 在福州外资银行中,集友业务规模稳居榜首。 秘诀是什么? 一位台商客户道破:“办贷款时,客户经理用闽南话和我聊祖籍地风俗在这里,金融是有温度的。 ”

截至2025年6月,集友银行华侨客户达7万户,业务量突破550亿元。 惊人的数字背后,是“华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立体实践:

一位印尼华侨通过集友APP向福建老家汇款,到账仅30秒。 “以前等3天,现在喝口茶的钱就到了! ” 这得益于集友全面升级的智能系统:官网、手机银行、跨境e站通等平台无缝衔接,汇款效率提升30%。2023年,集友发布全球首个跨境ESG指数“集友闽港ESG指数”,像一根绿色指挥棒:

75岁的陈伯移居深圳后,通过集友“守护账户”每月自动汇款给香港的孙子。 儿子在手机银行设置“亲属监护”功能:“父亲健忘,但银行从不出错。 ” 这类适老服务已覆盖98%老年客户。集友私募股权基金(深圳)以“股+债”模式投资科技企业,走进香港中环集友银行大厅,“诚毅”二字高悬正中。 这不仅是精神图腾,更是行动指南!

下一篇:百嘉科技创新基金将于8月4日开始发售
上一篇:白酒股成焦点,有人逆势加仓,有人承压抛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