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枪声刚落,哈马斯就表态了!
耶路撒冷的枪声,从来都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下一轮博弈的开场哨。
这次也一样。两名巴勒斯坦袭击者在路口开火,当场被击毙。以色列媒体迅速更新伤亡数字,警方拉起封锁线。一切都像是标准流程。
但真正的戏肉,在哈马斯随后那份声明里。
声明写得很讲究,称这次袭击是“对占领军罪行和灭绝战争的自然回应”。注意这个词,“自然回应”。它把一次孤立的暴力事件,瞬间嵌入了一套宏大的反抗叙事里。这等于是在告诉所有支持者:看,这不是恐怖主义,这是压迫下的必然结果,是正义的。
可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哈马斯虽然高调赞扬,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大方方地宣布“对此事负责”。
为什么?
这就是加沙之外,另一场战争的打法。哈马斯在玩一种危险的平衡术。一方面,它必须不断点燃约旦河西岸的火苗,向巴勒斯坦人证明,只有自己才是“抵抗运动”的旗手,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早已无能、甚至“通敌”。每一次在西岸响起的枪声,都是对法塔赫权威的一次削弱。袭击者来自拉姆安拉附近,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示威——在你的心脏地带,我们的人说了算。
另一方面,哈马斯又绝不能把火直接引到自己身上。一旦正式宣布负责,就等于给了以色列一个完美的开战借口,内塔尼亚胡政府里的那些强硬派,正愁找不到理由对加沙进行新一轮“割草”式打击。高调认领,等于把自家指挥官的坐标直接发给以色列空军。
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精神支持,撇清关系”。既收割了反抗的声望,又避免了被定点清除的风险。哈马斯要的不是一次袭击的战术胜利,而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自然回应”,在政治上慢慢耗死它的老对手法塔赫,最终实现对整个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控制权。
这盘棋里,以色列的角色其实相当被动。
从安全角度看,他们必须做出反应。加强安保、搜捕、拆毁袭击者房屋,这是一套执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标准。但这套动作的后果是什么?是制造更多的怨恨,让更多走投无路的巴勒斯坦年轻人相信,暴力是唯一的出路。
以色列的安全逻辑,恰好为哈马斯的“自然回应”叙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每一次镇压,都成了哈马斯口中的“罪行”;每一次冲突,都强化了巴勒斯坦民众心中“占领者”的形象。
内塔尼亚胡政府更头疼。他的执政联盟里,充斥着极右翼的宗教民族主义者,这些人要的不是稳定,而是更激进的行动,比如扩建定居点,甚至直接吞并西岸。这种内部的政治压力,让任何缓和局势的选项都变得不可能。对袭击的反应如果不够强硬,他自己的总理宝座都可能不稳。
所以,以色列只能沿着老路往下走:用更强的武力回应,进行更大规模的清剿。这在短期内或许能震慑一部分人,但从长远看,只是在为下一次袭击积蓄更大的能量。
整个局面,变成了一个无解的循环。
哈马斯通过“不负责”的袭击,撬动以色列的强硬反应。以色列的强硬反应,又催生出更多的袭击者,并进一步巩固了哈马斯在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地位。而夹在中间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则因为无力阻止任何一方,显得愈发无能和多余。
耶路撒冷路口的几声枪响,看似孤立,实则是整个中东权力棋局的一个缩影。它暴露了所谓和平进程的彻底破产,也揭示了各方势力的真实盘算。
在这里,和平只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短暂喘息。而每一次枪响,都在提醒所有人,下一场战争随时可能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