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嘉科技创新基金将于8月4日开始发售
131
2025-08-04
知名学者卢麒元教授抛出惊人观点:美国对中国已经构不成威胁了,美军在人民解放军面前毫无意义! 美国唯一能用的施压工具只剩下美元。这个论断看似颠覆常识,却在一系列现实变化中找到支撑。 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如今在中国家门口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而那张号称“金融核武器”的美元王牌,也正被全球各地悄然兴起的去美元化浪潮逐渐瓦解。
美元霸权的黄金时代正在落幕。 1970年代建立的石油美元体系,让美元通过绑定石油结算成为世界货币,美国享受了数十年的“过度特权”。但如今情况发生根本转变,美元在国际支付结算中的占比从十年前的近70%降至不足60%,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份额也从2000年的71%降至2024年的57.39%。 这种衰落并非偶然,而是美国自身政策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
美国滥用金融制裁和长臂管辖,加速了美元武器化进程,反而促使各国寻求替代方案。 当美国冻结其他国家美元资产时,它实际上是在啃噬自己建立的信用体系。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质疑:接受石油美元是否还明智? 这种不信任感像病毒一样扩散,从美国的传统盟友到新兴市场国家,都在悄悄布局去美元化战略。
中国在这场去美元化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通过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和能源结算本币化,中国在与俄罗斯、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大幅提升人民币使用比例。东盟国家建立的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形成2400亿美元货币互换网络,有效降低了区域国家对美元的依赖。 甚至连美国传统盟友也在悄悄减持美债,分散储备风险,这种趋势正在形成不可逆转的潮流。
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不断加剧美元信任危机。 国债规模突破35万亿美元大关,财政赤字常年高企,美联储为抑制通胀频繁加息,不仅把本国经济逼到衰退边缘,更让全球经济陷入动荡。 过度金融化导致美国产业空心化,经济越来越依赖货币创造和技术炒作,这种模式难以持续。美元霸权的两个“破口”正在扩大:一是离岸美元流动性短缺时救援不力,二是美元贬值预期导致各国减持美元资产。
数字货币发展为美元霸权带来新挑战。央行数字货币(CBDC)具有“支付即结算”优势,能极大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直接冲击SWIFT系统和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 美国社会对数字法币存在强烈抵触,2024年甚至通过法案禁止美联储发行CBDC,这种抗拒技术进步的态度,可能让美元在新一轮货币变革中落后。
军事领域的平衡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过去美军依靠航母编队形成的区域压制能力,在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面前大打折扣。 东风-21D、东风-26等导弹系统被誉为“航母杀手”,迫使美军航母战斗群在亚太地区行动时更加谨慎。 覆盖广阔海空的雷达网络和多层次打击体系,让南海和东海不再是美国可以随意“自由航行”的区域。
中国军事现代化成果全面显现。 海军055型驱逐舰、052D驱逐舰和054B护卫舰组成蓝水舰队核心力量,空军歼-20隐身战机成规模服役,配合运油机、预警机形成完整作战体系。 这种军力提升不仅是装备更新,更是整体战略能力的飞跃,使中国在周边海域拥有主导局势的能力。
美国维持全球军事霸权代价高昂。 800多个海外基地需要巨额开支,军费接近9000亿美元,占联邦预算比重越来越高。 军工复合体需要不断制造地缘冲突来维持运转,这种模式正在吞噬美国的财政和经济活力。 当军事优势变成财政负担,霸权根基就开始动摇。
美国政治极化进一步削弱其对华战略有效性。政治版图“两头大中间小”的极端分化,使对华强硬成为少数能凝聚共识的议题。 任何涉及中国的政策都被“政治化”“工具化”,只要用反华外衣包装,通过概率就大大增加。这种环境下,理性平衡的对华政策难以立足,美国对华策略在极端化方向上“一路狂奔”。
拜登政府虽然调整了特朗普时期的一些做法,但整体延续了对华强硬政策。 甚至变本加厉地将制裁中国企业的名单从48家扩大到59家,继承并固化了贸易战关税政策。 这种两党竞相强硬的对华政策竞赛,并非基于理性评估,而是国内政治斗争的外化表现。
美国试图通过构建联盟体系来遏制中国,但效果有限。 无论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还是强化“五眼联盟”,都难以让盟友完全追随美国步伐。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性,避免沦为美国追随者。 美国盟友体系内部的分歧,削弱了其遏制中国的能力。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国内泛滥成灾,反映出深层次焦虑。 从“锐实力”到“数字威权主义”,从“新殖民主义”到“修正主义国家”,美国炮制各种新话语来包装中国威胁。 这种恐惧心理既源于中国实力提升,也来自美国霸权逻辑的历史惯性——无法容忍不同于自身发展模式的成功。
中美实力消长推动国际秩序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成为首个未遵循西方模式而成功崛起的经济大国,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这种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本身就在解构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 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使国际力量对比更加均衡,单边霸权难以为继。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削弱美国主导地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改变了过去石油贸易的供需结构,为结算货币多元化创造条件。 新能源和绿色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石油美元根基。 这些结构性变革,使美元霸权面临的不仅是周期性问题,而是历史性转折。
美国对华认知陷入五大“迷思”难以自拔。 除了泛滥成灾的“中国威胁论”,还有作茧自缚的“政治正确论”、居高临下的“实力地位论”、注定失败的“投资联盟论”和本末倒置的“构建护栏论”。 这些认知偏差使美国无法客观看待中国发展,导致政策偏离理性轨道。
中国应对美国压力的关键仍是办好自己的事。 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大局,提升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理性看待中美关系,拓宽合作空间,同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这种聚焦自身发展的策略,比直接对抗更能有效应对挑战。
中美关系正在经历根本性调整。 美国相对实力下降和中国持续崛起,使两国力量对比发生结构性变化。 美国将博弈模式从“正和”转向“零和”甚至“负和”,不惜以自伤为代价打压中国。但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策略,只会加速自身影响力衰退。
国际社会对单极霸权的厌倦推动多极化进程。 各国不愿被迫选边站队,而是根据自身利益开展多元外交。 这种自主性增强,使美国难以构建排他性联盟体系。 世界事务决策权分散化,本身就是对美国独霸的制约。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逐步削弱美元垄断地位。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金砖国家合作,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 虽然过程漫长,但方向明确,与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形成合力。 货币多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稳定基础。
技术进步改变军事平衡,使防御一方获得优势。 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和区域拒止能力发展,使传统力量投送方式面临挑战。 这种技术扩散,削弱了美国依靠远程投放维持的军事霸权。 地理距离提供的天然屏障作用更加凸显。
美国社会内部矛盾深重,制约其对外战略效能。 政治极化达到历史巅峰,两党意识形态重叠部分完全消失。 90%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选民认为对方获胜将是国家灾难。 这种内部分裂,使美国难以形成连贯有效的对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