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是,凭借钓鱼爱好者的热情,中国成为碳纤维全球领跑者

65 2025-07-18 16:43

前几年那场工业大普查,真是让全国看到了民营科技蓬勃的劲头。其实,这并不是国家头一回搞工业普查,自打改革开放以来,这么个民营工业“查家底”的动作,可是一趟趟没停过。

可喜的是,每回普查总有点新情况跳出来。国家相关部门对这种情况早都习以为常,要说他们印象最深、最得劲的结果,还得追溯到十多年前那回的收获哩。

你要说要不是这项技术有了新进展,咱们歼系列战机哪能发展得这么快?原先欧美国家还拿这个卡我们的脖子,如今可算是被咱们给攻克咧!

说的就是碳纤维技术的进步啦,这东西对于航空航天来说,可是缺不了的宝贝材料。

可谁能想到,搞笑的是,这项材料被发现的过程挺有意思,竟然是在一家专做钓鱼装备的工厂里头冒出来的!

更让人咋舌的是,威海渔具厂的老板竟是一位只上过初中的农村老头儿!

渔具厂的老板名叫陈光威,他和自家渔具厂之间的故事还真是说起来挺离奇的。

陈光威住在威海的一个渔村,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靠着大海讨生活。从小耳濡目染,捕鱼、钓鱼这些本事,他早就练得驾轻就熟了。现在不少人觉得钓鱼是种有意思的户外运动,可在陈光威小时候,那就是唯一填饱肚子的活路。

陈光威小时候念书算是顶呱呱,成绩一直挺拿得出手的。可那会儿正赶上全国艰难的日子,1958年和同龄人差不多,好不容易把初中读完,他就得回家接过养家的担子了。

在海上讨生活逼得他不断琢磨法子,那时候捕鱼全靠手工织的渔网,可架不住大海风浪一闹腾,网子说烂就烂。碰上物资紧巴巴,渔网老坏,真是让人连口鱼都没得捞,日子难混啊。

陈光威一边干着活儿一边琢磨事,想着农村造房子不是会在泥巴里搅点稻草嘛,于是就试着在搓麻绳的时候,把本地那种特别结实的牛筋草也一起加进去。

这一来,捕鱼网耐用多了,原本用不了几回就坏的网子,厉害的时候能撑十来趟呢。

陈光威就靠着赶海讨点生活,平日里就守着海边钓鱼谋生,起初钓竿是用生铁做的,后来一点点琢磨着改良,奈何鱼竿的材料总跟不上渔网那边的进步,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一启动,陈光威立刻嗅到了国家经济要起大风向的苗头,攥着打渔这几年辛苦攒下的一点本钱,果断成了改革路上的弄潮儿。他咬咬牙,跑去了广州尝试做点小买卖。

陈光威这人眼光尖得很,靠着倒腾广东那些轻工货,没多久就把钱赚得满满当当,家里也是全村头一家把房子翻新的。

村支书寻思着,专程把陈光威找出来,想请他带着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还顺带给他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赶着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村里弄了个叫威海鱼竿厂的工厂,主打就做鱼竿往外卖。可那个年月,咱们国家轻工业的技术还真不咋地,做出来的鱼竿质量不过关,外国客户直接给原路退回来了,这厂子眼瞅着就要黄了。

为了让厂子活下去,村支书把目光放到了一直机灵的陈光威身上。陈光威小时候自己搓的渔网都比别家的结实,左邻右舍都竖大拇指。村支书琢磨着,这孩子脑瓜子活络,或许真能整出点名堂,把厂子从泥坑里拉出来。

陈光威一上手接管渔具厂,第一件下定的决心就是把鱼竿的原料全都换掉。

八十年代那会儿,咱们渔具厂用的还是竹竿木料,可别国那会儿的鱼竿早就慢慢换成了轻一点儿、弹性更好的塑料了。

可这地方压根没搞出塑料材料那一套,更别想那种有韧劲儿的塑料了。陈光威心里就跟打了个结似的,拼了命还是决定去挖人,他揣着东拼西凑来的钱去找技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可还是没戏。

那会儿念中专的,都是技术性人才,特受欢迎。大家一窝蜂地往南方跑,就图多赚点,压根没人愿意待在那个濒临停工的渔具厂。陈光威整天守在校门口,好说歹说,托了个关系,最后还是靠老师牵线才把人给请来。

陈光威没有当甩手掌柜,跟这个好不容易请来的技术员一起头碰头研究材料,没想到过了几周,两人真就把难关给攻克了。

这个渔具厂也慢慢有了些起色,第一批试着做出来的鱼竿很快就卖完了,陈光威一看这势头,立马下决心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特别是国外搞出了纤维这种新材料,陈光威一下子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常见的牛筋草。

他和技术员们立马冲进实验室,忙着试验,最后成功搞出了当时国外的先进理论——把玻璃纤维落到了实地。

玻璃纤维,大家平时喜欢叫它玻璃钢,凭借不怕折、用起来省劲的特点,2000年前后一举成为高档钓竿的主要材料。我国民用玻璃纤维的生产研发,正是以陈光威为起点,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当下,原先那个威海渔具厂早就变成了本地叫得出名的光威集团,陈光威带着乡里乡亲一起搞起来的这家企业,很快就在当地成了交税大户。

陈光威心气可高着呢,没想着止步不前。可刚听说国外有种碳纤维材料比现在用的先进多了,他攒够本准备出国取点经,结果,命运又给他当头一棒。

国外那边压根不打算教中国人这门先进技术,反倒还讥讽陈光威,觉得他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这下陈光威心里憋屈得很。

回国以后,他立马下定决心要研究碳纤维,赶紧托人联系上西工大那些搞材料专业的老师,真心实意向人家讨教,还主动表示愿意拿钱出来,支持大家一起搞研发。

2015年那会儿,陈光威这边总算整出了点动静,技术终于有了进展。在实验室里头,头一回合成出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他那个高兴劲儿可想而知。

这下他干脆天天扎在实验室里头,白天黑夜都快混一块了。熬了半年,技术上终于拿下量产的难题,把这碳纤维鱼竿的事儿给办成了,心里那个乐呀,毕竟原先一根动不动上万块的东西,现在我们自己也能造出来了。

他压根没料到,咱们不只能做出高端鱼竿,这会儿连航空航天上的材料难题也一块给解决了。等到工业那头查到陈光威这边,大家伙都看傻了眼。

陈光威高兴得都不知道咋形容好,技术干脆全都无偿贡献给了国家,就想亲眼瞧着自个研究的成果用在航空航天发展上。

偏偏天不遂人愿,陈光威因为长时间连轴转,几乎都泡在实验室和工厂里不离身,2017年4月22日这天,在赶去向上级汇报途中,突发心梗倒下了。

现如今,碳纤维钓竿早就成了钓鱼迷们手里的标配,价钱也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实惠了不少。想想看,这背后的那些曲折故事,还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简直跟传奇一样精彩。

参考信源:

海报新闻-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一“业”成名|小小钓竿,竟然“拉”出了上百亿元的庞大产业(2025-06-28)

光明网-《民族之光:陈光武传》新书正式发布。

下一篇:3代人的抗战记忆:97岁老兵与00后的隔空对话!
上一篇:歼-10要“组团出道”闯国际?国防部这番回应藏着大格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