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杨尚昆批《雪白血红》作者是给林彪翻案,江泽民:要保护作者

144 2025-07-10 17:18

一提起三大战役,众所周知它们彻底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全国局势,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倒台。

这三场战役中,林彪直接指挥了辽沈战役,同时又作为平津战役中名义上的联合指挥之一指挥东野在平津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后林彪的第四野战军一路打到两广地区,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然而因为复杂的政治原因以及特殊时期的事情,1971年坠机事件之后,主流报刊和官方报刊书籍都不敢再轻易提及林彪在战役期间的非凡表现,尤其是涉及辽沈战役的事情,只是对他的错误加大宣传。

直到1988年夏天,沈阳军区安排张正隆写了辽沈战役纪实文学作品《雪白血红》后,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林彪的功过是非。不料此事却惹怒了大领导杨尚昆,称这是为林彪“翻案”,此事最后闹到了江泽民那里。

而江泽民的态度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他选择要保护作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还要从1988年夏天说起,经过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官方批准,各军区开始组织人员撰写解放战争回忆录,按照相关安排,沈阳军区负责辽沈战役部分。

考虑到辽沈战役在解放军战史中的重要程度,军区文化部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决定让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张正隆担任该写作任务。

接到任务后,张正隆深感责任重大,毕竟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局之战,可以说是“一战定乾坤”的生死大战,这场战役在民间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因此必须保证内容的真实。为此他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去全国各地走访,同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和老将面对面交流,了解更多战斗细节。

考虑到林彪是第四野战军的主将,是决定怎么打的关键人物,他还同林彪的女儿林豆豆见了面,问了关于林彪当年指挥作战的一些信息。

除了走访当事人以及当事人的亲属,他还去北京西山的军委档案馆看了官方档案资料,完整的抄录了毛主席和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相互通信的全部电报。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根本没有录音笔或者笔记本电脑之类的设备,所以他每次访谈和查资料,都全靠手写。

工作非常繁琐,每天至少要忙碌15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写作。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他对辽沈战役的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对林彪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对于社会上长期以来一味批评林彪,否认其功劳的一些言行,他觉得十分不妥。因此他决定顶住压力,把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真实一面呈现在书中,不考虑是否会遭到批评。

一年后的1989年8月,张正隆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完稿,交给沈阳军区文化部领导审阅。领导看后,一方面叹服于材料的真实和全面,也惊异于他的出色文笔,但同时也为他感到担心,直接问了张正隆:“你的胆子太大了,不怕有人找你麻烦吗?”

对于这一点,他早有心理准备,认真的回答:“接受访谈的四野干部和战士谈起林彪当年指挥作战的情况,都非常敬佩,对于一些细节,很多人还当场留下了泪眼。我当时也很受触动,怎么能不记录下来呢?”

他表示自己也考虑到了一些政治影响问题,怕给编辑部惹麻烦,删掉了很多内容,但目前这份稿件已经不好再删了,再删就不完整了。

随后书稿被送到解放军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伟看后高度评价了这本书,但也认为该书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可能会惹来一些麻烦,但不出版又太可惜。反复考虑后,他决定避开风口浪尖,让书籍暂时不在北京发行,先在其他省份发行几个月再说。没想到书籍刚上市才一个月,第一版93000册全部售空,而且读者普遍给出很高评价,让这本书成为了图书市场的焦点。但麻烦也接踵而至,一位曾在东北局工作过的老同志和一位退下来的兵种副司令看后表示不满,认为这是给林彪“翻案”,给军委写信告状。

事情传到了开国大领导军委秘书长杨尚昆耳中,他看了一半后,也对该书表示不满,直接给刚接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写信,强调这是“为林彪翻案的坏书,必须严肃处理”。紧接着,总政治部宣传部提出要批判《雪白血红》。在这关键时刻,原总政治部文化部长陈沂来到北京办事,沈阳军区文化部领导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赶紧带着张正隆去同陈部长见面。陈部长对此事也有所了解,他认可这是一本好书,不应该被禁,当时就表示,自己会去同江主席见面,谈一下这个问题。

几天后,陈部长见到了江主席,直言:“不能一出了问题,就挖一锹土把它埋了。这是历史,总政要承担责任,不能只让作者负责吧?对作者只是教育提高的问题,要保护作者。”对此,江主席表示认同。

但为了对一些人有个交代,作者张正隆还是被关了一个月,遇到了不少麻烦。恢复自由后,他在政治上开始“成熟”起来,文风有了变化。

其实很多时候,作者怎么想怎么写无疑是难以自我抉择的,这一点也尽显“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难能可贵。

#6月发文冲刺#

下一篇:HAWE换向阀BVP 1 SK-G 24滑阀式换向阀 航空行业
上一篇:唐德刚力作揭秘段祺瑞政权,深度剖析民国军阀历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