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如何错过拿到合肥的最佳机会的?「曹孙淮南争夺战02」

114 2025-11-20 07:52

大家好,我是601,今天正式给大家讲解孙权第一次攻略淮南的战役,上回说到,孙权顶住了江东内忧外患的压力,趁着淮南防备空虚的机会,果断向淮南发起进攻,但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为何功败垂成?韩当是如何预演石亭之战的?再攻淮南的过程中,孙权暴露了哪些问题?曹老板为何选择优先淮南?该如何评价孙权的能力?今天的文章,为大家一一讲解。

1、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为何功败垂成?

赤壁之战期间,孙权兵分三路,除了派周瑜、程普率军西进,迎战曹老板,孙权还亲自领兵进攻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郡的当涂。

这个当涂在哪呢?已经在寿春边上了,离曹老板老家谯县非常近。从张昭居然能一路打到当涂,就可以看出当时曹老板在淮南防御的空虚了。换句话说,张昭居然是江东集团北伐打到最远的人,吴军第二次逼近寿春,都要到“淮南三叛”的时候了,可见“战线不会骗人”这点,其实也值得商榷。

《三国志·卷47·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

孙权亲率大军,兵临合肥,虽然这时的合肥,已经是易守难攻了,曹老板早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派刘馥担任扬州刺史,经营合肥。在刘腹的经营下,合肥城高粮足,易守难攻,大量储备滚木礌石、点火用的鱼膏,以及成千上万的草垫。

《三国志·卷一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三国志·卷一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

孙权进攻合肥期间,天降大雨,合肥城此时是夯土结构,这样的构造最怕的就是雨水的浸泡,但刘馥之前预备了大量的草垫,守军用草垫盖住城墙,就像给城墙穿上了一件雨衣,就不怕雨水了,晚上,守将又点燃了鱼膏,观看孙权军队的动向,以作防备。刘馥的未雨绸缪为合肥的坚守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但是,城池再坚固,还是需要人守的,这时候,合肥城里,是没有曹军野战军的,在孙权的猛攻之下,合肥城依然岌岌可危。

《三国志·魏书十五·刘馥传》: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

于是,孙权想趁势亲率骑兵突击,莽一把,但被张纮制止了,张纮说,斩将夺旗,威震敌场,那是偏将的任务,主将还是要做主将应该做的事情,孙权就停下了。

《三国志·张纮传》: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

张纮说的有道理吗?其实是有的,主将亲自冲阵确实很危险,有什么意外就会影响整个战局。但打仗这种事情,其实没有一定的,吕布就经常亲率骑兵陷阵,李世民还经常亲自上阵搏杀呢,孙权听从张纮的建议,恰恰反映了他的战术特点,那就是谨慎,为什么大家一说起孙权,就觉得他保守,就是因为他的战术风格非常谨慎,孙权在战略上的激进跟他在战术上的谨慎,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

注意,我说的只是谨慎,谨慎,不代表细心;激进,不代表大意,很多优秀的将领,都是胆大心细的,孙权的谨慎,纯粹就是不敢冒风险。换句话说,孙权的战术风格,本来就是过于谨慎的,身边还是张纮这种劝他要更谨慎一些的,这仗能打好才是怪事,孙权需要的,其实是偏强硬风格的将领辅佐,但现在他没有,他还要再等几年,等到吕蒙过来辅助他。

在得知孙权率军进攻合肥的消息后,曹老板马上让张喜率1000骑兵汇合汝南郡兵前去支援,这时候,连老天爷都在帮孙权了,当时,在荆州的曹军已经有瘟疫了,这只部队同样也感染了瘟疫,连带把汝南郡兵也感染了,基本就没什么战斗力。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

关键时候,扬州别驾蒋济,诈称得到张喜的书信,说张喜率步骑四万马上就要到了,并让孙权得知这一消息,《蒋济传》中写,孙权得知后,信以为真,于是退走,这段把孙权写得就特别傻。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但结合其他史料,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孙权已经在合肥城下打了一百多天了,合肥城久攻不下,张纮建议,围城必阙,应该放开一面,让守军自行离开。围城必阙,确实是兵法正道,但也容易让城内的敌军与援军汇合,吴军诸将反复商议,孙权也没能下决定,正所谓,犹豫就会败北。就在孙权犹犹豫豫的时候,张喜的骑兵杀到了城下,没错,曹军骑兵其实已经到了,单看《蒋济传》,搞得好像没到一样,其实不是。孙权都打了一百多天了,蜗牛都该爬到了。

《吴书》:合肥城久不拔,纮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小宽之,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

而且蒋济忽悠孙权的,说曹军有步骑四万,也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除了张喜麾下的1000骑兵跟汝南郡兵外,还有一只大部队,那就是陈兰、梅成、雷绪等袁术旧部数万,就在合肥以西,这只部队名义上还是曹老板这边的,这时候还没反曹,如果这只部队加入,再加上张喜的援军,确实有步骑四万。

于是,孙权撤退了。

这就可以看出孙权的战术问题,他实在是谨慎的有些过头了,为将者,谨慎当然是没错的,但过分的谨慎就不对了,孙权打仗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谨慎。

孙权撤军有客观因素吗?当然有,除了我上面所说的原因外,最大原因就是孙权兵力不足,孙权这次攻打合肥,有多少兵马呢?《三国志》中说孙权麾下有十万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有撒豆成兵的技术,不然怎样都变不出十万人。

《三国志·卷一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

这次,孙权打合肥,其实也就一万多人,周瑜在向孙权要兵的时候,就估算过江东此时可以出动的兵马,也就五万人,孙权给了周瑜三万去打赤壁之战,剩下的机动兵力,就只有两万人了。

《江表传》: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为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为什么孙权只能出动这点人呢?

首先,因为在汉末三国,江东开发程度有限,兵马确实不多,后面的濡须之战,孙权接收了曹老板十多万百姓的大礼包,又刷了几年山越,才拉出了七万人,再加上,江东此时内忧外患,既有山越作乱,又有孙贲、孙辅暗通曹老板,必须要留兵镇守,即使是赤壁之战的三万人,其中有一万。还是从孙权的中军里面凑的。

孙权用来攻略淮南的,也就两万人左右,孙权还分出了一部分给张昭去攻打当涂,那他自己手上的,也就一万多人。

《江表传》: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建康实录》 :权乃使周瑜、程普将兵二万随亮与备南拒操,权自将中军一万继之。《辩亡论》: 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

更重要的是,孙权给周瑜的,才是江东精锐,诸如吕蒙、甘宁、凌统等猛将,程普、韩当、吕范等宿将,都派给周瑜了,他底气不足。再加上,这时候,张昭又败于当涂,在孙权看来,形势是非常不利的。

但还是那句话,打天下就没有容易的,虽然他此时兵力不足,但是援军的实力究竟如何还不知道呢,这种情况下,孙权其实应该先探探曹军的虚实,摸清楚张喜的底细,再决定是否撤退,如果他真的摸清楚张喜的底细,就知道这只曹军援兵是没多少战斗力的。

而且,合肥水路畅通,他要撤退,其实有的是时间。

至于说陈兰、梅成、雷绪等袁术旧部的动向,那就更是孙权的失策了,没错,孙权此次北伐非常仓促,十一月份还在讨论是战是和,十二月份就出征了,但他毕竟在合肥城下待了一百多天,他是有时间去拉拢、策反陈兰、梅成、雷绪等人的,但他没有,实际上,这伙人早想反了,差的只是一个契机而已,他们这时候没反,八成就是还没得到曹老板在赤壁战败的消息。孙权这时候的水平,也就战略上比较优秀了,具体到战术层面,基本就是一团糟的(后面好像进步的也不多),如果他能煽动这帮人造反,拿下合肥,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孙权的退兵决策,也不能说错,对他来说,无功而返总好过损兵折将嘛,毕竟,以后还有的是机会。但很可惜,孙权不知道的是,这是他最有希望攻下合肥的一次,如果对面是个菜鸟,那他确实还有机会,但他的对手是雄才大略的曹老板,曹老板是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的。当他下一次引兵前来时,面对的,就不是孱弱的扬州郡县兵了,而是严阵以待的曹魏野战军,以及让他绝望的将领阵容!

2、韩当是如何预演石亭之战的?

就在孙权从合肥撤退后不久,前面说的袁术旧部陈兰、梅成、雷绪等人就反了,并向孙权求援。孙权得知后,估计后悔的大腿都要拍断了,面对这样的好机会,孙权直接压上了他能压上的所有筹码,甚至不惜从兵力也非常紧张的周瑜那边抽调了韩当部前往支援(周都督默默比了个中指),并派数万大军屯于舒口。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

这边虽然没有明写这数万人,领兵的是谁,但考虑到江东集团的现状,其实也就孙权一个人能带那么多兵了,基本可以确定是孙权本人领兵。

孙权这次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但正如前面所说,曹老板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是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的。

曹老板刚刚从荆州回到邺城,妻妾都没来得及宠幸几回,就马不停蹄的赶往谯县,亲自督战,派夏侯渊去进攻雷绪,于禁、臧霸等去进攻梅成,张辽督张郃、牛盖等人去进攻陈兰。

这就是错过机会的代价,这样的阵容,孙权有的打吗?别说孙权了,把荆州的周瑜拉来都够呛,唯一的指望,就是这批袁术旧部能给力,但他们是袁术旧部啊,能给力才是怪事。

面对孙权的支援,曹军这边分出了臧霸前去迎敌,其他人继续平叛(臧霸表示,我谢谢你们)。

首先,最顺利的是夏侯渊,夏侯渊很快就击败了雷绪,雷绪跑路去投了刘备,不过雷绪投刘备的时候,手下还有数万部曲,可见他早就做好了跑路的打算,随便招架了两下就溜了。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十四年,以渊为行领军。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

臧霸离开后,于禁这边却掉了链子,被梅成以诈降计骗过,等于禁走后,梅成马上就翻了脸,率部与陈兰合兵一处,还占了天柱山的地利,于禁转而去给张辽搞后勤了。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成伪降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

这边要多说两句于禁。

首先,于禁是泰山郡人,但他麾下是没有一只泰山军部曲的,所谓的泰山军,是很多营销号编出来的,于禁一开始是跟着鲍信的,鲍信死后,于禁归属了将军王朗(这个王朗不是王司徒,就是个同名同姓的普通将军),于禁这时候,才升为都伯,都伯是什么官呢?就是个统领100人的小军官,升官后才统领这点人,还什么泰山军?于禁起步阶段,恐怕就是个普通士卒。

《三国志·于禁传》: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

于禁被王朗推荐,到了曹老板麾下,担任军司马,跟着曹老板南征北战,史料明确记载,他带的就是曹老板分给他的兵,不是自己的私兵部曲。

《三国志·于禁传》: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

于禁在曹老板麾下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屡立战功,尤其是官渡之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慢慢就跟不上曹老板的脚步了。于禁早年其实也是一员勇将,常为先锋后卫,但是,随着曹老板团队的扩张,以及于禁地位的提升,再让他去当先锋杀敌就不合适了,他自己也过了那个亲自上阵杀敌的年纪。但是,很尴尬的是,于禁的统军能力却没有成长起来。

《三国志》: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

之前在博望坡,他就跟夏侯惇一起中了刘备的计谋,也就是演义里“火烧博望坡”的原型。

《三国志·先主传》: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如果说中了刘备的计谋还情有可原的话,那这次中梅成的诈降计就过分了,这可不是吕蒙陆逊那种级别的,被梅成骗就太丢人了,再加上他之前攻昌豨失败,还要夏侯渊来支援的经历,于禁已经连掉三次链子了。

《三国志·夏侯渊传》: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馀屯,豨诣禁降。

很多人说,于禁被俘前,是曹魏外姓将领第一,但是,如果真仔细看过于禁的经历,到官渡之战,于禁可以跟乐进争一争第一,如果算上官渡之战后的经历,即使不算襄樊之战,于禁别说第一了,垫底还差不多,其他四个,他没一个比得上的,乐进一开始也是先登型勇将,但他后面也成长起来了,不单单只会冲锋陷阵,于禁是没有的。

只不过,于禁确实是元老级别的将领,所以,曹老板比较照顾他,给了他高官和荣誉,打个比方,于禁就像初创公司的销冠,等公司发展起来后,能力却没跟上,当不了领导,但也不能再让他去给新人当属下,曹老板就干脆给他高薪养老了。

虽然于禁掉了链子,但张辽依然稳定发挥,陈兰、梅成合兵一处后,据守天柱山,天柱山有二十多里的险峻山路,道路非常狭窄,陈兰、梅成凭险固守,曹军诸将都觉得攻不上去,张辽却豪气干云,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使遇到天下第一剑客,也要敢于亮剑!不好意思,串台了......

于是,张辽果断率军强攻,以少胜多,斩杀了陈兰、梅成,张辽也因此战获得了假节,成为了五子良将中第一个获得假节的。于禁也因为保障后勤有功,增加了封邑,不过此战后,曹老板就让他靠边站了,此后十年,于禁再没有领兵上阵,直到襄樊之战,曹老板实在没人可用了,才拿他应急。于禁也没让曹老板失望,跟关羽同归于尽了。

《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三国志·于禁传》: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天柱山一战,张辽表现出色,但是,真正的大战,还在臧霸那边,就在张辽强攻天柱山期间,孙权也没闲着,他也在积极组织救援。由于韩当是从荆州前线过来的,所以孙权让他走从长江进入皖水,随后弃船登岸,走陆路向北前往天柱山;而孙权主力则走濡须水进入巢湖,随后向西增援陈兰、梅成,孙权的如意算盘,正是东西对进,优势在我!

这一仗,堪称东吴优势版的石亭之战,地点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石亭之战,有援军的是曹休,这一仗,有援军的是韩当。

从战略上讲,孙权这波东西对进是没有问题的,曹军只分出了臧霸前来阻援,孙权加韩当,起码有两万多人,又是两面夹击,在这种兵力优势下,莽一波,臧霸纵然能打,也很难抵挡。

但是,孙权的问题又出现了,他真的太谨慎了,他没有全力以赴,去莽一波,而是选择率主力屯于舒口,分出部分兵马前去跟韩当配合夹击臧霸,话说,写这段的时候,总有种让我在看辽沈战役的感觉。

孙权的这次分兵,几乎是毫无必要的。

舒口离舒县不过百里,正常行军也就两三天的路程,即使求稳,孙权也应该全军出击,跟韩当联手,先攻臧霸,击败臧霸后,再支援陈兰、梅成;

如果冒险,孙权也可以让韩当牵制臧霸,亲率大军走龙舒水,直接支援陈兰、梅成,即使韩当战败,由于水路畅通,孙权是可以走龙舒水,撤回巢湖的,根本不用担心退路问题。

但孙权却搞了这次意义不明的分兵。

孙权的“谨慎”,给了臧霸各个击破的机会,臧霸这种“勇战型”的将领,正是孙权的克星。

“勇战型”的将领,不是说没有谋略,事实上,现实中的战争,很多花里胡哨的计谋是没那么有用的,最好用的谋略,就是找准机会莽一波。

臧霸的任务是阻拦孙权的援军,给张辽争取时间,所以,他只要守住舒县,挡住孙权跟韩当就行了。但他没有满足于此,他压根没管孙权在舒口的大军,而是直接率军杀向皖城。

《三国志·臧霸传》: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

从局部来说,韩当最好的选择其实也是拖住臧霸,等孙权的援军赶到,两路夹击,时间是在韩当这边的;但从全局来说,他的任务是救援陈兰、梅成,需要时间的,反而又是韩当,他的最佳选择是先独自击败臧霸,跟孙权援军汇合后,然后马上就能出发支援陈兰、梅成了。

韩当的选择,就取决于他是否有信心打赢臧霸。

韩当是谁?他是当年随孙坚在北方征战过的宿将,经验丰富,麾下部曲南征北战,是江东军中的精锐,又携赤壁之战大胜的余威,岂会怕臧霸?所以,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以便弓马,有膂力,幸于孙坚,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

韩当与臧霸在皖城附近的逢龙遭遇,初次交锋不分胜负。

这时候,如果双方维持均势,那么,结局应该是看孙权的援军先赶到,还是张辽先击破陈兰、梅成,但韩当犹如20年后石亭之战的朱桓附体一般,他分兵迂回至夹石,想去断臧霸后路,臧霸立刻回军,在夹石截住了韩当,激战过后,韩当败走。击败韩当后,臧霸马不停蹄的回军舒县,正好拦住了孙权的东路军。

《三国志·臧霸传》: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

皖南这种地形,想绕后还不被敌军发现,概率约等于零,唯一的机会就是机动性高过对手,论机动性,臧霸麾下是有大批曹军骑兵的,韩当的步兵怎么可能跑得过臧霸的骑兵?

如果石亭之战,孙权采纳了朱桓的计策,吴军的结局还不如韩当呢,这一仗,臧霸背后还有孙权的东路军威胁,来不及追杀,石亭之战的曹休可是没这负担的,有援军的反而是曹魏一方。

3、再战淮南的过程中,孙权暴露了哪些问题?

臧霸击败韩当后,孙权派来的军队才慢慢吞吞的赶到舒县附近,孙权看韩当已经败了,就犹豫了,决定先稳一手,把部队撤回来,汇合了自己的主力后,再做打算,但如果是这样,那之前的分兵意义何在?只能说,孙权的临阵指挥,真的太太太谨慎了。他谨慎,臧霸可不谨慎,臧霸看孙权要跑,马上连夜追击,一晚上跑了上百里,追到后,还兵分两路夹击孙权,孙权军猝不及防,争相上船逃命,很多士卒都掉到水里淹死了。

从臧霸军一夜追击了上百里后,还能继续作战,就能看出,此战,臧霸是带了大批骑兵的,韩当在陆地上跟臧霸比机动性,确实是以卵击石了。

《三国志·臧霸传》: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馀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

这一仗,孙权又展示了他第二个战术方面的问题,那就是组织不好撤退。撤退,是最能看出主帅功底的,很遗憾,孙权这方面是不合格的。兵法有云:“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军”。臧霸虽然出现得突然,但他先跟韩当在逢龙跟夹石连场大战,又夜行上百里,早就已经是疲兵了,正经打起来,绝对是孙权的大优势局。

孙权就这么给浪费了,这时候,张辽又斩杀了陈兰、梅成,孙权无奈,只能撤走了,本来,孙权这次攻略淮南,将再次颗粒无收,没想到,曹老板那边在给了他一闷棍后,居然给他送了个大礼包。

4、曹老板为何选择优先淮南?

面对荆州与淮南两个战场,曹老板选择了优先稳定淮南,因为淮南这时候太空虚了。孙权那边又吹牛说自己有十万大军,实际上孙权加上张昭也就两万人,但曹老板不知道,他怕孙权真把淮南打下来了,荆州那边,南郡丢了还有襄阳,襄阳后面还有南阳郡,南阳郡后面才是许都。但如果淮南丢了,后面就是他的老家谯县了,他总不能打着打着,连老家都丢了。

虽然孙权在淮南的攻势没有什么进展,但还是起到了吸引曹老板注意力的效果,为了防止孙权卷土重来,曹老板从荆州撤退后,在第二年的三月,就赶到了谯县,除了前面说得派人去平叛外,他还在淮南做了三重布置:

第一,他先到谯县备战,筹备水军,淮南也是水网纵横,没水军,劣势太大了;

《三国志·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第二,曹老板迁走淮南民众,把合肥以南变成了无人区,不过,这次迁民出了岔子,十多万人跑去江东投奔孙权了,让孙权白捡了一个大礼包,这一下子,江东实力大增;

《三国·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第三,曹老板又亲临合肥,委派扬州的郡县长官,开芍陂屯田,张辽就是这时候留在合肥的,曹老板在做好周全的防御准备后才离开淮南。

《三国志·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曹老板这次到淮南,主要还是做防御工作的,他要先去收拾马超、韩遂等关中诸将,真正统一了北方,再回头来打孙权。

5、该如何评价孙权的能力?

总的来说,孙权此次的攻略淮南是非常可惜的,他错过了拿下合肥的最佳机会,这当然有他此时实力不足的客观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他的临阵指挥水平不够,从他果断开启两线作战,就可以看出,他的战略水平跟谋篇布局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仗打不赢,再好的战略,其实也白搭。

孙权的问题,反应了他一直以来的困境,那就是他的定位。孙权究竟是一代还是二代?

首先,孙策创业的时间太短了,打下江东后第二年,就遇刺身亡了,孙策死前只是个杂号将军、会稽太守,跟手下是没有君臣名分的,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是需要亲自上阵的,如果他自己不出去征战,靠玩制衡跟权谋,是坐不稳位置的,刘表就是先例,后世还有李渊可以当榜样,他需要有作为一代的能力。

但是,孙权开局阶段的主要将领、部曲、地盘都是他哥孙策留给他的,从实质上来说,他确实是个二代,二代的战术水平,天然就不如一代,这是必然的,因为打仗是很靠天赋的,一代是自己杀出来的,是物竞天择出来的,天赋差的早没了,二代是继承的,天赋是定死的,没有就是没有。

孙权其实已经非常努力了,他武艺不错,马术、箭术都很擅长,战争经验也非常丰富,而且平时还会去钻研兵书,但没有天赋,这些作用都不大。同样是学兵法,吕蒙学了之后,进步神速,不管战略还是战术,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孙权自己也读过很多兵书,但效果就差远了,这就是天赋。

战略,可以靠眼光,靠用人,靠虚心纳谏;上战场打仗,虽然也能靠得力干将,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这就是孙权的最大困境,他本人的战术水平不够,但是他又必须要经常亲自上阵。

孙权打仗不行,他自己不知道吗?他其实是知道的,所以关键性的战役,他都放权给有能力的人去打了,曹孙刘三方中,用人水平最高的,就是孙权。三国前中期,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不算君主),东吴是魏蜀吴三方里面最多的,而且能力碾压其他两方。

如果要论看人的眼光,曹老板其实还要在孙权之上,他的问题是私心太重了,只肯让诸曹夏侯当方面军统帅,这就不行了,曹魏实力最强,人才最多,但曹老板时代,方面军统帅的素质却不如东吴,这其实是必然的,没限制都不一定能选出优秀的统帅,更何况还要局限于曹氏跟夏侯氏,这得多巧才能被曹老板碰上?二代中,能培养出三个优秀的统帅,就已经是老天保佑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运气,诸曹夏侯这边,一代跟三代都出不了什么优秀的统帅。

但是,曹老板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手下哪些人牛逼,他非常清楚,把他逼急了,他选人非常准,比如,白狼山的张辽跟襄樊之战的徐晃,但平时,不好意思,他就是要用诸曹夏侯,比如汉中之战的夏侯渊,要论能力,张郃跟徐晃都比夏侯渊合适,但要从这时候的诸曹夏侯里面选人,也只有夏侯渊了。

逍遥津之战后,张辽也已经证明自己的忠诚跟能力了,但淮南的统帅,是轮不到他的,曹老板不惜调夏侯惇来,都不让张辽当。这放在孙权那边,是无法想象的,孙权会去宗亲里面挑人去打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跟石亭之战吗?如果会,他连参与襄樊之战的机会都没有。

那我们再想深一层,孙权就没有私心吗?他就不想用宗室去当统帅吗?当然不是,你要说孙权没私心,他自己都不信,虽然元老级别的孙氏宗亲给孙权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大部分宗亲将领,孙权是非常信任的。在东吴,宗室将领虽然名气不大、战绩一般,兵权却始终不低,如果有可能,孙权也想用宗室当统帅,更相信自家亲戚,这是人的天性。但是,孙权本人打仗不行,如果统帅掉了链子,他是没法补救的。

曹老板敢一直用水平不过关的诸曹夏侯,他的底气就是自己汉末三国独一档的指挥能力,有人掉了链子,他有本事补救的!

至于说刘备,很多人都说刘备打仗不行,厉害在用人,实际上正好相反,用人才是刘备的最大短板,刘备最厉害的,是他得人心、擅权谋,其次,是他的军事水平,最差的就是用人。这不是说刘备不会用人,那是不可能的,作为开国之君,他要不会用人,就开不了国,但相对于曹老板和孙权,刘备所用之人,出彩的比他俩少得多,用错的人,又比他俩多的多。

诸葛亮跟马谡,其实是刘备用人的遮羞布,托孤诸葛亮+说准了马谡,直接拔高了刘备的用人水平,甚至说诸葛亮不如刘备会用人,这就完全是胡说了,诸葛亮用错的人,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马谡,杨仪可以算半个。刘备呢?单看他在荆州的人事安排就知道了,就算是最后的托孤,他也没看准李严。

刘备用诸葛亮其实都有问题,因为诸葛亮是会打仗的,好好培养,是可以拿去坐镇荆州的,内政、军事、外交,就全了,说起诸葛亮,他的战绩可能有争议,但是,最起码,诸葛亮打仗的天赋是很高的,学习能力的很强的,我要说诸葛亮比关羽会打仗,应该没什么人反对吧?当然,到襄樊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是不会打仗的,为什么不会呢?因为刘备没给机会啊,有谁是天生会打仗的?

要是曹叡不给司马懿机会、孙权不给陆逊机会,他俩一样不会打仗。

刘备呢?他非得拿诸葛亮当萧何用,要说内政,就这么缺诸葛亮吗?诸葛亮掌权的时候,用蒋琬主政,一样管的不错,军事人才,永远比政务人才稀缺,军政双全的人,那就更稀缺了。对了,蒋琬这种政务人才,差点还被刘备杀了。所以,刘备的用人水平,跟曹老板和孙权都是差着档次的。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当然,刘备虽然用人水平不高,但他确实是得人心的,这点跟演义里是一致的,我经常调侃刘备的逃跑功夫了得,但是,打输了能跑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抛妻弃子、弃众而走那么多次,连地盘都没了好几次,还有那么多人不离不弃,说他不得人心是没道理的。

雄才大略但任人唯亲的曹老板,成为了唯一一个从中原起家,统一北方的雄主;有识人之明但军事能力不足的孙权,仓促接班,却能开疆拓土,雄据三州;识人不明但得人心、擅权谋的刘备,屡次失败,却能成就帝业。

曹操、孙权、刘备三个各具特色的君主,给了这段历史重重反转,正是三国历史精彩纷呈的最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回到孙权第一次攻略淮南,孙权攻略淮南虽然无功而返,但也不是没有收获的,首先,是曹老板给他送了个大礼包,更重要的是,孙权将曹老板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到了淮南方向,给荆州方向的周瑜,创造了绝佳的战机,但战机归战机,将战机把握住,才是最难的事情。南郡之战,周瑜会告诉孙权,同样是兵力不足,同样是面对坚城,而且对面还是精兵强将的情况下,要如何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孙权此次攻略淮南虽然失败,但他也没有放弃,后续,他也会跟曹老板在淮南展开一系列的拉锯战,再次面对曹军的精兵强将,但他麾下也不再是二流的部队跟将领了,大批江东的精兵强将会跟他一同迎战,尤其是吕蒙的加入,将会大大提高他的战术水平。

不过,这些内容都要留到以后再详解了。

看到最后的观众老爷们也麻烦点个赞跟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啦~

下一篇:1955 年至 2006 年,金如柏三次获一级勋章,两子同为少将,军旅人生与家国命运交织
上一篇: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和政治结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