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姆佐夫:叶利钦最信赖的重臣,因未能接班,并与普京对抗十五年
2015年2月27日深夜,克里姆林宫外一座桥上,六声枪响划破莫斯科的冬夜,一个曾被称作“俄罗斯未来”的人倒在了距权力中枢步行可达的地方。鲍里斯·涅姆佐夫,1959年生人,前第一副总理、反对派标志人物,就这么被永远定格。谁扣动了扳机不重要吗?不,真正的问题是:是谁需要让他闭嘴,又为什么偏偏在那座谁都不敢多看两眼的桥上动手?
一边是“强国要稳定”的拥趸,认为铁腕才是俄罗斯的脊梁;一边是“要自由要监督”的改革派,坚持问责与法治才是真安全。涅姆佐夫这名字,正好卡在这条裂缝上:叶利钦赏识他,普京与他硬碰硬——支持者把他当敢言者,反对者骂他“唱衰国家”。有人说他揭露过豪华官邸和专机,有人说他反对克里米亚回归是在拆台。至于那晚的枪声,车来了、人倒下,官方给出一个讲法,民间流传另一个版本,哪一个更接近真相?先按下不表。
表面上看,风浪过去了。1999年8月,一个名字不算响的前克格勃人员弗拉基米尔·普京被提拔为总理。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普京任代总统,2000年赢得大选。从此,莫斯科进入“稳定叙事”的主旋律:油价向上,收入改善,治安见好,电视里天天是强力部门立功的新闻。反对派的麦克风越来越小,涅姆佐夫从权力中枢退到街头,拉起“右翼联盟”,在议会与街头双线作战。2001年,他在莫斯科集会上直指普京“篡取国家”,句子很重,台下有人鼓掌,也有人翻白眼。2012年,他抛出调查材料,点名高官生活铺张;2014年,他反对吞并克里米亚,说“这样会把国家拖进泥潭”。可另一种声音此起彼伏:不少人记得90年代的乱,说“别再回去了”;也有人说“国家强了,其他都能忍”。这种“你讲自由,我讲安稳”的拉扯,让他在国内越来越被边缘化。看上去风平浪静,其实暗流在底下走。国家机器越来越顺滑,反对派越来越分散,媒体环境越来越单一。表面是平稳,心里是闷雷。对很多俄罗斯家庭来说,眼下房贷更实际;对权力层来说,维稳压倒一切;对涅姆佐夫来说,越是喊话,越像在空旷的雪地里说话,回声很远,回到耳边时已经听不清。
转折来得突然而冷。2015年2月27日晚上,莫斯科红场边的大桥上,涅姆佐夫和女伴散步,一辆车掠过,数枪击中,他当场倒地。这不是荒郊野外,而是摄像头林立、警力密集的核心地段。第二天,莫斯科人纷纷献花,西方媒体直接下定性:政治暗杀。俄方迅速抓人,核心嫌疑人之一是车臣人扎乌尔·达达耶夫。官方说法是宗教被冒犯导致的个人行凶,法院之后也作出有罪判决。但问题一个接一个:动机是否单一?行动是否由更高层授意?为何偏偏选在“灯光最亮”的地方?涅姆佐夫生前正在准备关于乌克兰战事的调查报告,之前又尖锐批评克里米亚,和车臣强人卡德罗夫长期互怼,线头越捋越多,却始终抓不住线团。反对派指向“幕后黑手”,官方强调“与当局无关”。这时,前文的所有伏笔——他对克里米亚的批评、对腐败的追击、与车臣势力的梁子——一股脑涌到桥面上,枪响像一记重锤,把矛盾敲到台面中央:权力、反对派、民族情绪、战争叙事,全部撞在一起。
风头过后,城市恢复了每天的通勤节奏,桥上鲜花枯了又换,案件却只走完“凶手层级”的闭环,主谋是谁,成了悬在半空的问号。表面平息,暗里压力更大:反对派内部分歧加深,有人主张继续街头路线,有人转做社会议题;媒体空间更窄,公众注意力被经济和地缘冲突牵走;国际社会呼吁独立调查,回音并不响。涅姆佐夫的女儿涅姆佐娃去了德国,成立以父命名的基金会,坚持推动追责;每到2月27日,莫斯科人仍会去那座桥放花,民间记忆把这段空白留了下来。新的障碍也在路上:国家安全议程优先,任何质疑容易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围绕乌克兰问题的对外对内张力,让对话空间更窄。立场的裂痕变得更深:支持者说稳定珍贵,反对者说没有问责就没有安全。和解看上去遥远,案件像被按了暂停键,真相的门半掩半开。对中国读者来说,这里有两个需要留意的点。第一,权力与监督失衡,社会成本迟早要付,可能是投资的不确定,可能是外交的摇摆;第二,邻居的政治温度会影响到我们,能源合作、粮食贸易、跨境物流,都绕不开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话的通道有没有被堵死。简单说,桥上留着鲜花,也留着一个国家的难题。
按有些人的说法,稳定最重要,问责都是添乱。那好,桥边枪声也能解释成“偶发事件”,豪宅游艇叫“生活品位”,批评就是“影响大局”。可问题来了,真相到底算不算大局?说“反对派不代表人民”,好,那就把摄像头里的东西、卷宗里的东西摊开看看,别老是只抓几个动手的人就收工。文章里最大的矛盾很直白:一边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边又不肯往上查半步。为这种“选择性严格”点个赞吧,毕竟嘴上说得挺好听,落到地上,全都打滑。
到底该选哪条路:为了“稳定”,把不合口味的声音都当成“噪音”,还是为了“安全”,让监督和批评在阳光下说完再评判?支持“强力维稳”的会说没有铁腕就没有今天的秩序;支持“制度问责”的会问没有真相明天的秩序靠什么站稳。你更认哪一边?欢迎在评论区把理由摆出来,别只贴标签,拿出能服人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