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蒋介石在台突发馋念,手下为寻故乡黄花泥螺使出妙招

77 2025-08-09 22:21

1955年,蒋介石突然提出一个特别奇怪的请求,他非常想吃家乡浙江奉化的一种叫做“黄花泥螺”的食物!

这是他从小爱吃的菜,但人现在在台湾,台湾做不出这道菜,更不用说找到泥螺了。关键时刻,手下想出了一个冒险的办法。

蒋介石在台湾,要去哪儿才能吃到泥螺呢?他最终有没有享受到这道特色美食?

心里特别想家。

1955年秋天,台湾的这位领导人突然病了,什么都吃不下。无论厨师做出什么美味佳肴,甚至是他最爱的清炖土鸡汤,他都没有食欲。

这莫非是不吃东西的表现?

对于这一点,宋美龄感到非常担心,毕竟现在的情况并不稳定,要是蒋介石出点什么意外,他们重回国土的愿望就会彻底落空。

宋美龄没有犹豫,先是自己选了中餐、西餐和日料,但看情况没有好转,便让下人去找洋医生给蒋介石看病。还没等下人出门,一旁的厨师却先说话了。

这位跟随蒋介石多年的厨师面露难色,想了半天才说出自己的猜测。根据他的多年观察,他认为蒋介石可能不是生病了,而是思念家乡,想念浙江老家的菜肴了。

当时蒋介石已经七十多岁了,年纪越大越思念故乡,更何况他并不是自愿来台湾的,而是败逃过来的。按照当时的形势,他可能这辈子都回不了老家了。这让他怎能不感到遗憾呢?

他总是想起家乡的风景和空气,还有家乡的味道。自从去了台湾,他就一直想着早点回家。

一是离开大陆前,即使面临危险,蒋介石还是回了一趟老家奉化溪口祭拜祖先。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曾多次尝试与大陆沟通,希望能达成和平统一。在他临终前,他反复叮嘱儿子蒋经国,如果有机会,希望将来能将他的陵墓迁回奉化,落叶归根。

然而,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每当想到这一点,蒋介石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低落。

宋美龄的情绪倒是相当平稳,因为她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不太理解什么“家乡情结”。对她来说,只要有财富和权力就足够了,家无非就是一个住处,哪里不可以安身立命呢?

尽管如此,表面功夫还是要做足的,她很快派人去问蒋介石喜欢吃什么。

当心思被揭穿时,蒋介石并没有装模作样,而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母亲温柔的笑容。那一刻,一道美食突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没错,就是奉化当地最有特色的小菜——黄花泥螺。

小时候,蒋介石常会听到一首童谣,歌词是“一颗泥螺一口饭,皇帝让位也不换”!

他感到好奇,就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妈妈没多说,直接去买了些东西:一盆像豆子一样的泥螺,一碗透明的鱼子,一杯香浓的黄酒,还有一些盐和调料。把这些东西腌制一会儿后,妈妈挑出螺肉,连同汤汁一起浇在白米饭上。

这道菜深受奉化人的喜爱,小的时候蒋介石尝了一口就再也忘不了,即便后来功成名就,这道菜的味道在他心中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偶尔想起,依旧令他心动不已。

一想起这道菜,蒋介石就不仅想起了家乡,还想起了最疼爱他的母亲。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命令手下,无论如何都要让他尝到这道黄花泥螺。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似乎并不难理解。单从蒋介石的地位来说,别说吃螺蛳了,就是吃龙肉这样的事对他来说也并非难事。再说台湾的物产丰富,海岛上的河鲜特别鲜美,海边的鱼虾多得数不清,还有陈年老酒摆满了厨房,食材这么齐全,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岂不是轻而易举?

如果蒋介石没有其他特别的要求,厨师们通常能在一小时内准备好他想吃的菜肴。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脾气很倔强,而且非常挑剔。他要是想吃正宗的奉化黄花泥螺,谁敢随便应付呢?

加上下属们也有讨好蒋介石的心思,所以这项命令很快就被交给了保密局第七处。可是,这个第七处到底是个什么机构呢?他们又是凭什么有信心从大陆那边搞到东西的呢?

神秘的第七个

所谓的手下,其实就是保密局第七处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非常忠诚。

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时候,光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的个人物品就堆积如山,里面包含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古董。

这么多值钱的东西,怎么送是一方面,找谁送又是另一方面。毕竟钱财能让人动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就连蒋介石自己也不敢保证身边所有人都完全可靠。要是负责押送的人带着钱跑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不过形势危急,蒋介石只好尝试最后一搏,把运送私人物品的任务交给了保密局第七处,这些人最终也没有让他失望。

在副处长侯祯祥的带领下,他们首先通过帮派关系秘密找到了一家商号的老板。然后,他们从老板那里借来了三艘民船。最后,从南京到台湾,他们一路星夜兼程,片刻不停,成功将所有的财产送到了蒋介石手中。

这件事首先展示了第七处的忠诚,其次也说明了他们的办事效率,最后还证明了他们在大陆的人脉关系。

另一方面,第七处长期从事情报活动,在多年布局下,不仅在台湾,甚至大陆沿海的一些商船上也有他们的线人,说到底,这些人就是特务。

以前,这些人经常帮台湾当局买东西。虽然有些被大陆警方抓了,但想想也知道,他们买的不过是泥螺和调料这些普通东西,难度不大,一个人就能搞定。

保密局第七处可以算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他们也没有让蒋介石失望。接到任务后,几位干部立刻四处打听“黄花泥螺”的做法,并且弄清楚了所需的材料和数量。

后来,当有人建议随便用澎湖的海螺来应付时,第七处处长严厉批评了这种态度,并表示无论如何都要满足“委员长”的要求。

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尤其是开始规划具体方案时。他们原本打算从香港中转,让在香港的人购买奉化地道的黄花泥螺,然后再把它们送回台湾。

仔细想想,那天的天气,来回折腾一圈,泥螺就算不坏,味道肯定也不好。这可怎么办呢?

没办法,为了完成任务,副处长侯祯祥硬着头皮下了决心,那就是启用之前提到的“交通员”,不顾情报网可能被彻底破坏的风险,直接从大陆运进泥螺。

为了吃一道菜,竟然舍得放弃辛辛苦苦建立多年的情报网,这真是舍得下本。不过,能不能成功还得看运气。那么,蒋介石最后有没有吃到他一直想念的家乡菜呢?

“愿望成真”

蒋介石非常想念家乡,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偏偏这个时候,他特别想吃小小的泥螺,而且还要是本地奉化产的。这可让他的手下们犯了难。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委托经验老到的保密局第七处,让这些情报专家冒险回国购买,即使面临被国内警方一网打尽的风险。

原本以为这会像上天一样困难,会损失不少人员,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决定为蒋介石购买食材后,第七处副处长侯祯祥二话不说,马上安排人手联系藏在商船里的“联络人”,详细告知了蒋介石特别要求的“黄花泥螺”的各种信息。

听到这话,“交通员”心里确实很为难。毕竟他们这行当就像是拿命在赌,不知道哪天就会被抓。如果是为了什么大事,还说得过去,可是就为了这么一道菜,就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换了谁都会觉得不值。

可是没办法,因为这个“嘴馋”的人是蒋介石。所以其他人也只能照做,具体怎么做的我们不清楚,但有一件事我们知道,为了这件事,这位“交通员”跑了整整一个月,才终于买到三十瓶来自浙江奉化的“黄花泥螺”。

当时大陆的安全措施非常严格,但侯祯祥似乎并不关心手下人受了多少苦。他唯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讨好蒋介石,让蒋介石认可他的功劳。

侯祯祥为了独自享受这份功劳,没有马上把黄花泥螺送到蒋介石家的厨房,而是等了一天。到了深夜,他自己亲自把准备好的螺肉送到了蒋介石面前。

蒋先生看着桌上的饭菜,眼睛一亮,尝了一口后,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

那天晚上,尽管已经用过晚餐,蒋介石还是忍不住又吃了一碗配着黄花泥螺的白米饭,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

吃完饭后,侯祯祥料想的一样,蒋介石果然夸奖了他,只说了句:

“侯处长,你做得真棒!”

这令侯祯祥欣喜若狂,因为他明白,有了蒋介石这句话,自己未来的官运一定会非常顺畅!

自从“黄花泥螺事件”之后,蒋介石对侯祯祥越来越信任了。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首先想到的总是侯祯祥。那年冬天,蒋介石又向他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希望他能帮他找一把老式的折叠刮刀。

这把刮胡子的刀,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难题,完全是蒋介石一时兴起想出来的。之所以找侯祯祥帮忙,原因也很直接。首先,这种刮刀在台湾根本找不到,就连大陆也极为罕见。据他所知,现在可能只有上海的一些老字号理发店还存有这种刀。而干这种“走私”的勾当,侯祯祥可是个中高手。

二来,以蒋介石的身份,他完全可以命令工匠给自己定制,或者从国外进口。但他担心外人说他太能折腾、滥用私权,为了个人事情公器私用,所以,与其引发争议,不如让侯祯祥去冒险。

对于蒋介石的不合理要求,侯祯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出力的是手下人,这种小事自然要交给下属去处理。

后来的事情差不多,依然是那位通讯员冒着危险进去,在上海到处询问这种刮刀的消息,然后花大价钱买下来,送到侯祯祥那里。

后来,侯祯祥拿着手下人辛苦得来的剃须刀去讨好蒋介石,蒋先生一边刮胡子,一边夸他是自己的得力助手。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这篇文章表面上是说蒋介石对家乡的思念,但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国民党、蒋介石败北的原因。上层不正,下层必然跟着错。为了个人私利,让底层的人去冒险,最后的功劳全归上层,底层根本没有上升的机会。这样的政府怎么可能不灭亡?

请注意,本文中使用的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果这些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或人物肖像权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

下一篇:彭德怀为什么要拒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的勋章?
上一篇:王者荣耀账号交易平台选哪个好?买号经验充足的我有看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