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老的脸型,普遍具备这6种特征,占一样都年轻5岁,看看你的脸
182
2025-08-21
在影视作品里面,国民党军的尖刀部队基本上都戴着钢盔,可是真正的历史上,装备钢盔的情况可能跟大家脑海里的印象差挺多的。
像抗战胜利之后那些装备了美式武器的部队嘛,既然都归为美械部队,那钢盔肯定也是美式风格的啦!
其实,除了驻印军系统配备了不少美式钢盔以外,当时很多部队——当然也包括其他使用美械的部队——戴的还是日式钢盔。
之所以戴日式钢盔的原因有二:
第一点呢,就是当时美国提供的美式钢盔其实并不算多,没办法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全部配备到位。
第二点,国民党军接收的日军投降部队中,人数超过百万,收了几万顶钢盔,这些资源就自然用得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己装配了。
拿著名的整编第74师举例吧,这师在1946年2月的时候,在南京孝陵卫搞过一次高级别的作战演练。
回想当时留下的照片,整编第74师里头,真正带着美式钢盔的也就寥寥几个人,大多数士兵还都是用的日式钢盔。
还有一些士兵,竟然还在用德式钢盔呢。
这三款钢盔的来头不一样,装备的数量也各有差别。
按来源来看,美盔当然是源自于美援;日盔主要是接收来的;而德盔大多来自于整编第74师的前身部队,这些都是调整师,抗战全面爆发初期就配发了不少德盔。
接着在之后的多次战斗里,德盔逐渐用得差不多了,不过在直属部队里还剩下一些在用。
因此,号称为美械部队的整编第74师,其实也算是混搭了各种钢盔,主要还是以日式钢盔为主的模样。
而且,整体钢盔的装备率,大多不能覆盖到整支师,主要还是集中在战斗兵的配备上。
1946年,解放战争一打响,整编第74师就迅速投入战斗,经历了淮阴、涟水等多场战役,可是自己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据该师在1947年3月时所称:
到1946年9月,这个缺员数已经达到4328人,加上历次战斗损失的6581人,总共缺少10909人。
后来又补充了7697人,还不断接收了另外的7293人。
不过得说,这个部队主要耗损的是老兵,钢盔也会逐渐减员;而补充的都是新兵,当然他们一开始也没有钢盔伴随。
所以说,经过这连串的战斗,整编第74师应该损失了几千顶钢盔,而且之后也没有再补充回来。
到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时,整编第74师的参战人数大概有2万多(提醒一下,我军歼敌的32000人战果里,包含了6000人的援助部队),还剩下一部分非战斗部队留守在临沂。
该师在孟良崮被歼后,华野各纵队的缴获钢盔情况是:
孟良崮战役中,华野各纵队缴获的钢盔数量各有不同:第1纵队拿到317顶,第4纵队762队缴获156顶,第6纵队则是416顶,第8纵队收到了1350顶,而第9纵队没有上报。这些加起来,总共是2239顶钢盔。
光从缴获的钢盔数量来看,好像整编第74师里每10个人中才收获一顶钢盔,无论总数还是比例,都显得太过稀少了点。
造成这种局面,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像钢盔这些缴获物,不像枪炮武器那样多见,很多时候士兵们自己都哪去了,没有流入战斗的敌方物资库里。
比方说,第9纵队的战报里干脆没提钢盔的缴获数据,这就说明它其实不是一个重点;再看看第4纵队的报告,只报了156顶钢盔,但实际上这支队伍俘获的敌人就有6477人,钢盔的缴获数量肯定远不止这个数字。
所以,报出来的2200多顶钢盔,其实不代表全部缴获的数量,甚至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么多钢盔大多数并不是武器弹药那一类的,而是被战士们随手留用了,有的用作头盔,有的可能就当成战利品了。
看华东野战军那边留存的历史照片吧,配备钢盔的场景真的挺普遍的,不少战士都戴着。
说到孟良崮战役,毕竟炮火那么猛烈,有些钢盔被打坏了,没办法缴获也是正常的事儿嘛。
大体来看,那个时候的整编第74师基本上是以配备日式钢盔为主,还夹杂着少量的美式和德式钢盔,算是挺复杂的装备配置。
孟良崮战役的时候,我军据统计缴获的钢盔大概有2200多顶,但其实收获还要多一些,另外还包括一些在战火中损坏的盔壳,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